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18|回复: 0

《死亡诗社》格与思想解放的赞歌 2016-11-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9 16: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死亡诗社》格与思想解放的赞歌逍遥哥哥  评论  《死亡诗社》  2016-11-19




《死亡诗社》作为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电影,其讲述的故事却并不复杂,影片大体讲述了一个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学校,出现了一位充满激情,很有思想的老师,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与这个学校以往的学生如同机器一样被批量生产,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当他看到这群渴望自由的学生时,他选择用诗歌去引领他们找到真正的自己。这的确是一部经典之作,其中对诗歌的赞美、对自由的歌颂、对梦想的追逐、对勇气的挖掘确实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每次看都引人深思。
     每个人都从学生时代过来,当我们无知、迷茫时,老师是我们的引领者,不只是学习课本那么简单,更应该学会做一个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片中的学生们虽然很多,但一个个都是个性鲜明,领人印象深刻,他们有的调皮叛逆,有的懦弱,有的思想僵化,而这些学生是我们现实的写照。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对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监狱,一个思想的囚牢。家长们想把孩子们打造成所谓的人才,一个对社会对自己都好的人才,如律师,医生这类职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律师和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都是非常热门的职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从事这些行业,如尼尔的父亲。
    从5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开始在教育改革方面探索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1959年科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建议,到60-70年代的课程改革,最后80年代的教育改革。而影片的背景是1959年的威尔斯预备学院。在影片中“及时行乐”这个思想中心贯穿全片,在当时的美国这种超前的思想与其社会格局格格不入。
    导演彼得    ·威尔从1988年开始拍摄此片,就在这一年前,美国陷入了股市大崩盘的金融危机之中,而“及时行乐”这一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种精神释放。片中核心人物基丁老师作为一个新时代有超前思想的象征,用他来打破墨守成规的格局,表达了教育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影片在一开始用一个长镜头表现出一个庄重且沉闷的教堂中,之后校长发问何为四大信念,学生们站起来回答“传统、荣誉、纪律、卓越”,接着校长便说学校的升学率以及所获荣誉,这鲜明的体现学校死板的教学体制。导演用了特写镜头其中校长看了四周的学生后,嘴角微扬眼露笑意,表现出校长对这样的氛围很满意。之后本片的核心人物基丁老师登场,并交代他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这为后面他带学生去山洞读诗做出了介绍。本片几个代表学生是陶德·安德森、尼尔、卡麦隆、达顿等,他们在基丁老师引领下几乎都发生了改变。如尼尔放开自己展现的表演天赋,诺克斯终于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达顿完全放开自我,软弱的陶德找回勇气思想得到自由独立。
    影片中有一个特别的镜头,学校钟声响起,学校外一群鸽子成群结队向着一个方向飞着、叫着, 与此同时学生们在楼梯上一个个拥挤着走着,吵吵闹闹的向教室走去。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使鸽子与学生作学生对比,这是自由与束缚的象征,形象表现了导演对当时学校制度的制度。
    影片中基丁老师的课显然与之前的老师方式不同,其他老师都在强调学习内容以及作业的要求,而他第一节课却是吹着口哨进教室并把学生叫到教室之外的走廊上,说出“啊,船长,我的船长”这句诗,在学生迷茫的表情中说出了这句诗的出处,之后向学生发问引出“及时行乐”这个本片的中心思想。之后带着学生去看往届学生的照片,让他们认真看,再次强调要“及时行乐”,让学生从对他的陌生变得好奇起来。在第二节课上,基丁老师在讲“了解诗”这课,对这页的作者对诗的理解给出的评价是“鬼话”,并让学生把这页撕下来,这中敢于挑战权威的做法,使学生们内心充满了兴奋。在教室们他与学生讨论生命的意义,在教室外为他们介绍了他的曾经以及古诗人设。他曾经的浪漫主义思想吸引着尼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另一个高潮是基丁老师用幽默的方式读着莎士比亚的剧本,之后站在讲桌上告诉学生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待问题,并让学生们一个个来试试,他通过这种方式,一点点打开学生心中的枷锁,引导他们的思想。影片中陶德是一个软弱且有点孤僻的人,他有个全校学习最优秀的哥哥,每个人提起他都会先想到他的哥哥,他的内心有些自卑和怯懦,但他却是所有学生中变化最大的一个,当基丁老师走的那一刻,他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喊出那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在那一刻,他的思想变得独立和自由,基丁老师的教育已经成功了。
    影片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尼尔的自杀,他是全片高潮最突出的部分,可以从尼尔回到家中探讨,当时出现人物有三个人尼尔、他的父亲、他的母亲,导演简单的用了一个广角镜头完美的诠释了三个人物在这其中的作用,尼尔和父亲正在争吵,而尼尔母亲的无奈表现出的这个家的沉闷以及专制,就这样导演已经将氛围很具体的呈现出来。尼尔自杀的场面没有血腥的镜头,在场面中,一把手枪,一只无力的手,一缕青烟已经足够表达一切,他是影片的牺牲者,但他的死亡不是对抗的失败,摆放在他房间最显眼的花环证明了这点,花环象征着精神自由,他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
     影片的最后是点睛之笔,基丁老师被开除,学生们有一部分站在桌子上,目送基丁喊出“啊,船长,我的船长”以陶德作为代表,这些象征着思想得到自由与独立的学生,而另一部分没有站起来,头低着,以卡麦隆作为代表。与之一高一低形成对比,真实客观的反应人性。
    正如那句经典台词“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影片中说的“及时行乐”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让我们珍惜时光,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要虚度生命。这种思想一直是影片想我们传达的,也是新时代所需要的。

一个人的世界就那么大,一个人来了一个人就要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5-17 19:00 , Processed in 0.04879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