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81|回复: 0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2016-11-14

[复制链接]

694

主题

0

回帖

2336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336
发表于 2016-11-14 15: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DC-26 于 2016-11-14 15:35 编辑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作者:颜建国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着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一条海中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

4078d6160924ab18c8c1b3e137fae6cd7a890b2a.jpg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我们知道,世界从古代进入近现代,曾经跨过一个巨大的分水岭,那就是15—17世纪的大航海所带来的地理大发现。而大航海不可能靠着心血来潮实现,必须依靠足够的技术准备,除了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之外,还得有精确的指南针指示方向,否则速度再快、性能再精良的舰船也会像无头苍蝇。值得骄傲的是,航海必不可缺的两大硬件,都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造船历史的国家,两千年前,为了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曾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到达日本,这次远行动机虽然荒诞,却也成就了徐福世界大航海家的身份;到了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铸就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无论徐福,还是鉴真,都不可能组织规模如此之大、里程如此之长的航海活动。
  其实,中国人的造船史,远比徐福早得多。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舟船制造技术,木板船和帆均已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船、楼船、浮桥船都先后出现,许多海上航路也开通了。到了晋代,中国人发明了车轮舟,这就是今天我们把船称为“轮船”的来历。到了唐朝,中国造船技术更上一层楼,中国海船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更为其他民族所不及。
  到了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着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一条海中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宋朝国家财富的相当一部分得益于海外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大国,而广州、泉州等中国港口城市,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
  2007年12月22日,广东阳江海域打捞上来一艘南宋时代的木质沉船“南海一号”,它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载重量八百多吨,堪称海上“巨无霸”,其中发掘出来的文物价值超过千亿元,“南海一号”中发挥出的文物及考古价值足以与秦朝兵马俑、敦煌石窟和北京故宫媲美。“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与上世纪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相比,“南海一号”意义更为伟大,它简直是一艘航空母舰!
  高超的造船技术,提高了行驶速度,降低了航海风险,增加了航船载重,开辟了新的航线,使宋朝的航海业遥遥领先于世界数百年。由于宋朝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更为频繁了,寻找新大陆的大航海运动由此孕育。
  上世纪末,有些偏激的读书人在把中外文明进行简单类比之后,得出一个轻率的结论,说中国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内陆文明。宋代的造船历史,彻底推翻了这一论断,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既是内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海洋不仅是我们的出路,也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以大海般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历史,挖掘自己的历史,开发自己的历史,拍摄自己的历史,并打造出一艘既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既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的“文化航母”!

宋代航海雄霸世界·中外海船多是“宋朝制造”
作者:智盈池
造船术起源久远。在原始社会,人类已懂得“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千百年来,它始终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制的船只

c2080f24ab18972bb4ed521ce4cd7b899f510a2a.jpg

  当时中外商人所乘海船多为“宋朝制造”
  中国造船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中国古代造船就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而且曾远航至南洋。发展到一千年前的宋代,我国古代造船业在技术与制造量上又登上一个新的高峰,造船工艺有了巨大进步,出现了很多造船业中心,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海船的质量已达到领先于世界的高水平,为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南宋时的大海船可载重几万石(一石约合现在的110斤,2万石就达千吨级以上),深阔各几十丈。周去非《岭外代答》说,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长数丈,一船载几百人,积一年粮食,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这种巨型的海舶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而且南宋时出现的具有优良水密舱结构的商船,即使从现代船舶的设计理论角度来评价,它的性能及工艺水平都是无可挑剔的。

  正由于宋代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所以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朝制造”。“中国船”运载量大、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而在唐朝时中外商人僧侣还多乘外国“蕃舶”。
↓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制的各式船只

699798510fb30f24254dbed5ca95d143ac4b032a.jpg

b906912bd40735fa84271c6f9c510fb30e24082a.jpg



海外贸易与造船业互进互荣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远远超过前代。宋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市舶司,合称“三司”,类似近代的海关。当时海外贸易是国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多,进入流通领域,有一部分投入国内市场,另一部分拓展到海外市场获取利润。造船业的发达,促使远洋航行技术不断进步,正为同国外的商品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宋代海航航线之一
8c4f09b30f2442a7b1d9af73d343ad4bd013022a.jpg


  宋代每年打造各式船只多达数千艘

  北宋建都开封,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载运东南的粮食等货物。所以宋代在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宋太宗至道末(997),各州岁造船三千三百三十七只。

  官营作坊打造战船、漕船等,民营作坊打造商船、游船。两浙的明(今浙江宁波)、温、台(今浙江临海)、婺(今浙江金华)等州,江西的虔(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荆湖的潭(今湖南长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陕西的凤翔府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等地,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福建沿海四个州军都生产海船,海船质量居全国首位。长江两岸交通要冲还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

  官营船场的产品有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客船)、战船、马船(运兵船)等类,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纲船为主,到了南宋,运河漕运额锐减,纲船产量随之下降,同时因江防海防的任务突出,战船的产量与质量都有提高。宋朝官营船场分布很广,北宋真宗末年纲船年产量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后改名赣州)、吉州计1130艘,比例最大。

  宋代对各地造船数量也有规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规定温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额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数量很多。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抚使张浚曾上书宋高宗说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准备航海至山东以从侧翼攻击金兵。

  宋代先进造船技术独步世界

  为了修理船只,宋代在金明池(开封西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并创造运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的新时期。宋代舟船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宋代造船业从设计到施工,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了一套科学化的工作程序。能把载重多少作为设计指标,没有相当纯熟的工艺水平,显然是办不到的。当时设计船舶主要以载重多少石为准,再依据行江航海等实际需要,计算长度、宽度等等数据,画成“船样”(图纸)。并且估算用料若干,人工若干,共计造价若干,以便官府支拨钱粮。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别处船场颁发“船样”,命令仿造。载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载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载重量大小的代名词。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内部有独特的水密舱构造。客舟分三个舱:前一舱底作为炉灶与安放水柜之用。中舱分为四室。后舱高一丈余,四壁有窗户。“上施栏楯〔shǔn吮〕(即栏杆),采绘华焕而用帘幕增饰,使者官属各以阶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积叠,遇雨则铺盖周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代海船设置了隔离舱,使用了称为“转轴”的桅杆,从而增强了战胜逆风恶浪的能力。在动力方面,除帆和桨外,南北朝时期陈代发明的踏车得到了推广和提高。

  宋代千吨“神舟”巨轮令高丽人“倾国耸观”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造大船极其不易。北宋时内河航运出现的“万石船”,是长江最大的航船。当时所造海船船形下侧如刃,便于破浪,船上设备齐全,包括抛泊、驾驶、起碇、转帆和测深等方面。

  大船的结构也相当复杂,且以宋徽宗时出使高丽招募的六艘二千料客舟为例。“皆以全木巨枋搀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全船分三舱,中舱又分四室。防水隔舱很早以来已由中国人首先发明,这次发掘的“泉舶”更分了十三舱。“客舟”船头用石丁石作锚,“上绾藤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抛锚起锚则使用滑轮。如遇“风涛紧急”,还须加抛“游矴”。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随水浅深更易”,另加设两个“三副舵”。船舷两侧“傅大竹为橐以拒浪”。装载人与货,则以竹橐当吃水线,“水不得过橐”。主桅杆高十宋丈,前桅杆高八宋丈,共装帆110幅,正风用帆,“稍偏则用利篷”。“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可见是高效率的航帆。此外,又用鸟羽测风向,以铅硾测水深,尖底船“海行不畏深”,最怕是搁浅倾覆。这六艘船是两浙路和福建路先进海船业的杰作,现代大海船可以看作工业技术展览会,当时的大海船也同样起着手工业技术展览会的作用。

  泉州发掘的宋船估计载重为200吨,约折合宋时3636料,由于计料都用整数,应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载重约275吨,比这艘船更大,五千料决非大船的极限。北宋神宗时,荆湖地区有一艘内河“万石船”,“钱载二千(应为‘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其载重约660吨。

  宋神宗派使节去高丽,命“明州造万斛船二只”。宋徽宗时出使高丽,又造了两艘更大的海船,号为“神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没有交待神舟的载重,但不妨与同行的那六艘“顾募客舟”作比较。这六艘船各“长十馀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如按长、深、阔各三倍于客舟计算,其容积和载重应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当然,这种简单化的计算与实际必有误差,如作保守的估计,神舟也应是二万料以上的大船,载重1100吨以上。南宋时,内河车船有长达三十六宋丈的,约合111米。神舟的长度约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现代的眼光看,也相当可观了。在当时,真成了“超冠今古”的庞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动波上,锦帆鹤首,屈服蛟螭”。高丽人聚集海岸,观看远航的友好使船,“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南宋战舰“日行千里”
  车船也是中国古代人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时由荆南节度使李皋最早设计制造成功的,可称是现代轮船的始祖。

  车船是一种战舰,它有两个木轮桨,每侧一个,一轮叫一车,以人力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行驶,前进速度很快。史称“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李皋传》)。宋朝时轮桨增多,有4轮、6轮、8轮、20轮、24轮以至32轮之多。李纲说,荆湖南、北路一带的车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每车有两个轮,“鼓蹈双轮势似飞”,“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长风巨浪,乃其所宜”。“飞虎战舰,傍设四轮,每轮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片,每轮有八个翼片击水。每一双翼轮设于船舷两侧,贯轴一根,谓之一“车”。船舱里的轴上当设有踏板,供人“鼓蹈”。

  飞虎战舰是小船,只两车四轮,每车两人蹬踏,即可“日行千里”,当有夸张,但其速快是一定的。车船不能航行浅水,也未用于航海,其优点是速度快。车船装备了最原始的螺旋桨,是近代明轮汽船的祖宗。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杨么军曾以车船痛击官军。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境内)之战中,宋军就是使用车船战胜金兵的。南宋虞允文命战士踏车船至瓜洲,往返巡视,宋船在中流上下绕金山三周,回转飞驶,迅速灵巧,金兵看到,无不惊骇。

  南宋末,陆秀夫、张世杰等宋臣拥立赵昺〔bǐng丙〕为帝,流亡迁徙于南海崖山,宋廷百官及20万军民退守水域,住于舰船之中。宋有船1200余艘,内大船极多。宋主将张世杰以舟师碇海中,其巨舰千余艘,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奉帝昺居其中。这用大铁索连起来的千余艘战舰,护卫着御舟,成为庞大的水上城堡,决一死战。 后宋军士食干粮已十余日,饮海水,水咸,饮其呕吐。腹背受敌,宋军伤亡惨重。情况紧急,陆秀夫见帝昺舟大,且诸舟环结,料不能脱身,即背负七岁幼帝昺蹈海死,后宫从死者很多,千艘战舰沉海底。余舟尚存800艘。七日后,尸浮海上有十余万人。张世杰率舰至南海也投水殉国。南宋亡……

↓现代人模拟的一些宋代船模

1dad092442a7d933a17fb6a5af4bd11372f0012a.jpg

50b9df33c895d143c6a1b6f571f082025baf072a.jpg

cb2dce95d143ad4bbdf9141680025aafa50f062a.jpg

1d3a44a7d933c895bba9caadd31373f08302002a.jpg

da8bd743ad4bd1131e1ae5e458afa40f4afb052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5-2 21:16 , Processed in 0.05576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