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242|回复: 0

《风味人间》再次成为爆款 陈晓卿为什么那么火?

[复制链接]

2230

主题

0

回帖

78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09
发表于 2018-11-5 20: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风味人间》再次成为爆款 陈晓卿为什么那么火?
2018-11-03 12:59:27[url=]凤凰网文化[/url] 曾于里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吃是一种奢侈;在勉强温饱的年代,吃是一种日常;而在今天,吃已经不仅仅是吃。吃代表了品味、选择与阶层。

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查尔德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掌握法国菜的烹饪艺术》,单看书名与介绍,会觉得这似乎只是一本平平无奇的食谱书。然而这本书却畅销五十多年,原因不在于茱莉亚的厨艺有多精湛,书的内容有多有趣,而在于隐藏于书本背后的“法式格调”。

因为某种程度上,在美国人的心中,欧洲便代表了艺术与传统,“法式”就是格调。美食是面子,美食背后的文化膜拜才是里子。回到中国,《风味人间》同样如此,当我们打开这部记录片时,我们看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

《洞见》第405期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陈晓卿这个名字变得广为人知。几经沉浮后,由陈晓卿携原团队打造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再次出发,第一集播出即成为突破2亿播放量的爆款。

《风味人间》缘何火爆?各大媒体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的讨论,从镜头、配乐、剪辑到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的精彩呈现。这些的确是成就这部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时候,优秀并不等于火爆;豆瓣9分以上的纪录片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全民性热度的,少之又少。《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都是极少数的例外,它们必然是在哪一点上击中了受众的心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那么,这玄之又玄的诉求是什么?

时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类综艺,是市场上的蓝海;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至今,大量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综艺涌现。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纪录片《人生一串》,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与《风味人间》同期开播的纪录片式真人秀《野生厨房》;除此还有各大自媒体上勃兴的美食短视频节目,比如《日食记》《美食作家王刚》。它们当中也有个别节目获得不错的口碑,但显然没有《风味人间》般的全民热度。

这与某些节目立意上的偏差有关,虽然它们号称是美食节目,本质上却像是打着美食旗号的明星真人秀。比如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谢霆锋的确是个爱做菜的人,节目对美食的呈现也颇为专业,但它更侧重的仍是谢霆锋与嘉宾之间的“火花”。每一期节目谢霆锋都会邀请他的朋友做客,这些朋友都是或曾是演艺圈的大咖,范冰冰、赵薇、小S、容祖儿、twins、陈伟霆等,当嘉宾的综艺效果比较强烈时,美食就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个通病在《中餐厅》《野生厨房》里就更明显了。

谢霆锋和他的《锋味》

概而言之,就是一心二用,美食不“美”。它们既不像《风味人间》第一集,50分钟的时间里20多种美食纷至沓来,也达不到那种看时令人垂涎的效果。

但纪录片《人生一串》、自媒体短视频《美食作家王刚》,与《风味人间》一样,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呈现美食,它们在互联网上引发的效应却平庸得多。这才是症结所在。

《人生一串》是B站出品的烧烤美食纪录片,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分。摄制组从32个省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

《人生一串》里有四川西昌的带皮烤凉山小猪肉,辽宁锦州的干豆腐卷,山东烟台的烤海肠,湖南岳阳的烤牛油;有烤肉,有烤素菜,有暗黑系烧烤,还有各种筋头巴脑……好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可以说,贯穿《人生一串》始终的是一种“平民性”。但也正是这种平民性,阻碍了它的进一步传播,评论里曾有人写道:不卫生不健康的廉价地摊烧烤,有什么好吃的,会致癌的。

专题片《人生一串》

平民性,意味着亲民、接地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这也是《美食作家王刚》遭人嫌弃的原因。@美食作家王刚是互联网有50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1亿次的短视频自媒体。“哈喽大家好我是王刚,本期视频我跟大家分享XXX的做法”,这是王刚美食视频的开场语,每一期视频里王刚都是穿着整洁的白色厨师服,先摆手和观众打招呼,接着指向另一只手突然掏出的主要食材,报出一个十分家常的菜名,一步一步教观众怎么做菜。

王刚的走红在于他的教程直观、简单、清晰,一看就懂;而他的传播阵地主要局限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则归咎于刚才提到的“粗粝”。王刚做菜时的厨房背景、刀具、餐具,都是农村里的老旧款式,没有其他美食节目的浓重滤镜,以及营造的一种小资情调。因此,笔者认识的一个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研究专家转发王刚的美食视频时,就不无讥讽地说:“你说实话,看了他的教学视频,你真有食欲吗?”

@美食作家王刚

由此观之,同样一心一意拍美食,但《风味人间》比《人生一串》《美食作家王刚》在互联网上传播度更广,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风味人间》拍美食的姿态更“高级”;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平民性,那么《风味人间》营造的气氛则是中产阶层式的。有研究者通过种种数据指出,“新中产”是美食视频强有力的支撑人群。

虽然中产阶层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目前学界并没有关于中产阶层的准确定义,从几个不同的说法里,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中产阶层的基本特征。中产阶层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在此基础上,中产阶层一般还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事脑力劳动、收入相对稳定。而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产阶层也逐渐成为一种建立于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就是布迪厄提到的“区隔”,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至于中产阶层,文化区隔是他们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并将自己与暴发户和社会底层区分开来。

美食,是中产施展品位的极佳领域。在一篇《中产美食煮义》的报道中,南风窗记者发现,他认识的热爱美食的中产,“他们坚决反对‘食物是用来果腹的’,认为真正的美食必须用心来做,用心来吃”。

食物不能暴饮暴食、胡吃海喝、骄奢淫逸,这是暴发户的做法;食物也不仅仅是用来吃饱的,它还与“心”有关,用来赋予种种文化和意义,也因此,做美食的方式哪能像王刚那样简单粗暴,它是隆重的、具有强烈仪式感和形式主义的。《风味人间》的美食不一定是美食,但它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得诱人。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曾拍摄了笔者家乡的某一道小吃,节目组将食物拍得非常诱人,并将食物与文化结合起来,拔高到很高的高度。友人纷纷问我该食物的味道真如此美味吗?事实是,它就是最家常最普通的菜肴,味道并无任何出奇之处;更滑稽的是,节目播出后,家乡刚好爆出了食材滞销的新闻,农人们贱卖都无人问津。

在把美食拍得更美、更极致上,《风味人间》比《舌尖上的中国》更进一步。《风味人间》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分子级”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零下状态,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的变化……这种美感和格调,就是中产孜孜以求的美学范式。

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风味人间》涉猎了不少西方美食,比如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中西部小镇的火腿,昂贵堪比LV,普罗大众就过过眼瘾;即便是对国内美食的呈现,秃黄油拌饭、羊肚菌等,也是非常昂贵的菜肴,哪是人人都吃得起的。当然,《风味人间》也涉及到许多平民化的美食,但它的拍摄手法、文案写作,却依旧是中产视角的,生存的艰辛被套上浓浓的滤镜,营造出了某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氛围,诚如张爱玲说的,“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索日的生活典型”。

这当然不是说《风味人间》拍得不好,它拍得太聪明,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太精准了。加上陈晓卿本人就是美食达人,他太清楚哪些是美食,该怎么拍摄美食了,他知道怎么样才能打动人。只是就像都是田园诗,陶渊明的写法与王维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有真切的躬耕生活,后者则是贵族式的把玩欣赏,以田园寄托心境。很难简单判定二者的高低,它们在美学上都是美的。但有必要提醒,《风味人间》更近乎王维式的写法,它的好看,是一种表演式的好看,就像是透过玻璃球看城堡,美轮美奂,但它不全是真的。

【作者简介】

曾于里,青年文化评论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4-30 10:38 , Processed in 0.04928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