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262|回复: 0

南师大教授杨昊成去世 曾翻译《老人与海》

[复制链接]

2230

主题

0

回帖

78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09
发表于 2018-10-29 1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南师大教授杨昊成去世 曾翻译《老人与海》

2018年10月29日 10:26:41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蔡心轶 徐翎 王赟 蔡蕴琦


当了35的老师,他的遗愿是把“自己”永远留在校园!10月28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善志楼厚德厅举办了一场感人的吊唁仪式。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昊成教授因病于10月25日去世,根据杨昊成老师遗愿,把遗体捐献给南京医科大学用作医学研究。他生前的同事、亲友、学生纷纷赶来送别。
他把自己永远留在了校园
杨昊成老师生前是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文明研究所所长、全英文期刊Chinese Arts and Letters(《中华人文》)主编。2018年10月25日,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55岁。根据杨昊成老师遗愿,把遗体捐献给南京医科大学用作医学研究,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他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南医大,成为了一名无语良师,完成了生前的心愿。记者了解到,南京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厚德园”已经上传了杨老师的详细生平事迹。
2次换肾,却始终乐观
“同事们对杨教授非常钦佩,这么大的病痛在身上,跟他相处根本就看不出。他进门永远是大嗓门,大声谈笑,特别乐观。”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蒋其琴告诉记者,从1989年开始,杨教授就查出肾脏有问题,1990年6月份做了第一次换肾手术,到2009年6月份,又做了第二次换肾手术。“最近三年,他一直在做透析。从去年开始,他越来越瘦,脸色也越来越黑。”蒋其琴说,杨教授一生真是饱受病痛困扰,但是从未见他病病歪歪,唉声叹气过。“他常说,人不能做行尸走肉,要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一个人的成绩可大可小,但要去做,要去努力。”
“他特别有才,有天赋,英文炉火纯青,中文功底醇厚,还是书法才子,真的是奇才。”蒋其琴告诉记者,杨教授1979年考到南师大外语系,当时才16岁,是班级里面最小也是最聪明的学生。
“记忆中的杨老师,似乎一直身着长衫布鞋,戴着一副学究眼镜,一口流利纯正的英文给我们讲述中西方文明。”2005级翻译班的马玮说,杨老师虽说是外文系教授,可是不仅精通西方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更是如数家珍,绝对担得起“学贯中西”这个词。“也正是杨老师,通过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给我们打开了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老人与海》就是他翻译的
杨昊成教授,1963年10月出生于江苏宜兴。1979年9月,他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学习的是他钟爱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英语专业。1983年7月,凭着优异的学业成绩,杨昊成留校任教。
《老人与海》《猫眼》《沉默的羔羊》《洛丽塔》《格列佛游记》等多本世界名著都是他翻译的。其中《格列佛游记》还被列为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外阅读指导书目,至今已重印二十多次。由他配音的纪录片《苏州园林》1997年在巴黎获奖。
杨昊成教授学术功底深厚,研究成果丰硕。他的《毛泽东图像研究》2010年被《南方周末报》评为“2009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图书”之一,同时被哈佛、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牛津、海德堡等大学图书馆收藏。《东方的曙光——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格追寻》、《历代名人咏江苏》等书也被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原题为:《一辈子当老师,他把“自己”永留校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4-27 16:19 , Processed in 0.05123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