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08|回复: 0

诸夏流亡手册:春秋时代的贵族出逃指南

[复制链接]

369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17
发表于 2018-9-22 2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诸夏流亡手册:春秋时代的贵族出逃指南(3)

逃亡后的待遇


没有制度性的保障 贵族也不会轻易出逃
在贵族出奔到外国之后,一般流亡的君主被称为“寓公”。按照周礼,东道主需要给他们准备一座城池、田宅和人口,以维持其流亡小朝廷的开销。理论上流亡国君和东道主国君的法理地位还是对等的,所以东道主不能对流亡之君颐指气使。
有时候,东道主国君会以帮助亡国者复国为代价,向亡国之君漫天要价。但根据《左传》记载,包括宋昭公和楚灵王在内的大部分人,宁可死于叛徒之手,都不愿流亡到国外。因为他们不愿意认为寄人篱下,生不如死。
如果运气够好 出逃者可以在异国建立自己的小朝廷
但是对于王公子弟和一般贵族而言,出奔到外国的心理负担和后顾之忧就要小很多。由于贵族流亡到外国属于人才流失,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叛乱,或者危及国君地位,母国会进行“止奔”的礼仪来挽留出国者。
考虑到先秦时代较短的人均寿命,以及培养一个贵族的高成本,这样的做法很有现实意义。况且在人才流失后,寻找与培养合适人选的成本损耗也非常巨大。即使贵族执意要离开,为了挽留流亡者,本国会在三年内保留其土地、田宅等职位,以及相应的贵族头衔。
出逃者在异国接受待遇前 可能需要先拒绝本国人的挽留
先秦时期的文化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所以为了防止流亡者的祖先沦为吃不到祭品的饿鬼,本国会从流亡者的家族中指定继承人,延续该家族的祭祀和香火。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楚庄王时代发动大叛乱的若敖家族。家族成员斗克黄在齐国执行外交任务,却在返程途中听到了镇压斗椒叛乱的消息。有人劝他不要回去,而他还是回国向楚庄王复命,然后主动请罪伏法。念及若敖家族祖先有功,楚王免其罪过,而且让他继续祭祀若敖家族的著名祖先--楚国名臣令尹子文。
出逃者的继承者 将继续对先祖的祭祀
到了外国之后,本着贵族阶级相互援助的精神,东道主对于外国的人才一般是降级分封。比卿士出奔,出奔地按照大夫的待遇降位安置。若是犯罪人员出奔者,则按照其所犯罪行的轻重程度予给与降级的待遇进行封赏。有时,新君主为了留住人才,也会对人才保留爵位。比如宋国的司城荡意诸,为了避乱前往鲁国。临行前将官员的印章等物品交还国人。鲁文公因此赏识他的品行,按其原有的司城官位予以留用。
虽然礼仪很美好,但很多时候为了实际利益,就连周天子都不顾礼制,残酷地对待潜在的篡位者。刺杀和反刺杀,就此构成了春秋时代的刺客列传。最著名的刺杀活动,是吴王阖闾雇佣剑客要离,刺杀流亡王子庆忌的故事。要离为了完成使命,采用了自残和杀妻的方式伪装成阖闾的受害者。然后得到了庆忌的信任,并以生命执行了任务。晋文公重耳在戎狄时,也曾遇到过晋国刺客的追杀。周敬王时爆发叛乱,王子朝带着重臣和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在当地寓居十余年。最后还是被潜入楚国的周人刺客击杀。
随着权力斗争的白热化,即使是流亡公子和流亡贵族的家人,也很难躲过政敌的迫害。比如重耳在外流亡期间,晋怀公为了孤立重耳,以重耳家臣的家人性命为要挟,要求这些近臣回国。更有甚者,在楚国重臣申公巫臣流亡晋国后,政敌公子重和公子反将他留在楚国的家人灭族。留在母国的家产,也被瓜分殆尽。
要离刺杀流亡王子庆忌
出奔贵族的结局与意义
先秦大路上的某位意气风发者 可能只是流亡人士
先秦时代的贵族敢于远走他乡,是因为觉得个人的思想与操守可以保持独立,不用与国家捆绑在一起。
在先秦贵族的世界观里,在自己的母邦之上,还有诸夏的世界。各个诸侯国亲如兄弟,大家都维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同。而在诸夏之上,还有天帝。天帝只会青睐那些有德性的有道之君,并借助他们除掉那些无道之君。正是这样的世界观,减轻了贵族出走的心理负担、母邦不意味着一个人的终极归宿,所以贵族可以拒绝无道的君主,坚持自己的操守,而不用背负背叛的骂名。
孔子如果生在汉朝 可能很难有理想的去处
君主专制的不成熟,也使得国家机器对个人的控制程度不高。如果把贵族出走和百家争鸣等时代特征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这个现象。正是因为个人享有的自主性,才有了相对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又驱使着士人们身体力行,周游列国。这才有了东亚历史上第的一个文化高峰
在出走或者流亡他乡的贵族中,比较幸运的还能成就了一番霸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早年的颠沛流离,最终成为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宝贵财富。还有的流亡贵族在新国家夺取了政权,开创新的霸业。比如出自陈国公族的田氏来到齐国,一步步做大。最后取代了姜姓齐国,建立了自己的新政权。
田氏代齐是先秦客卿中的最励志案例
还有的贵族就此在国外落地生根。若干带之后,这些人的后裔在物质上陷入贫困,却保留了先祖从母国带来的精神文化气质。
比如作为殷商王族和宋国公族后裔的孔子,祖先就是因为宋国内乱才来到了鲁国。他一生的成就,与商周文化交融的背景不无关系。在临死之前,孔子梦到自己在两个柱子间坐着祭奠,这正是商朝人的礼制。
另一个文化伟人庄子,其实出自春秋霸主楚庄王的后裔。大约在吴起变法之后,楚国流放了一大批参与政变的先王后裔,庄子的先人才因此来到了宋国。尽管如此,他在《逍遥游》里流露的华丽文辞和浪漫神话,与《楚辞》所代表的荆楚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庄子早就没有了贵族身份 却还保有楚辞的气质
最后的诸夏
吴国是早期诸夏世界扩大的成果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自中原的内斗失败者,流亡到了蛮夷戎狄之中。很多贵族远走边疆,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比如商末周初,周国的泰伯和仲庸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失败。于是来到南方,和当地的荆蛮融合,建立了吴国。商朝王族箕子,组织一部分殷商人逃亡东北,与土著建立国家。后来迫于压力进一步东迁,这就是箕子朝鲜的娶她吧。
远征的楚军最后成为了滇国的王族起源
公元前3世纪初期,为了获得新的金属矿产资源,楚将庄蹻率部深入云贵高原。后来因白起切断退路,便就地与土著建立滇国。
在秦末混战之中,燕国人卫满组织中原移民取代了箕子朝鲜。这就是汉初非常有名的卫满朝鲜。自中原南下的赵佗则割据岭南,建立独立的南越王权。至于古代越国王族的后裔们,也一直没有失去实际上的独立地位,统治着闽越东瓯等滨海小邦。
半岛北部的历史 经历了两次诸夏的变迁与扩张
诸夏贵族出奔到周边地区,会采用一些自我蛮化的策略。以求能区别于中原,希望能摆脱周天子和中原皇帝的束缚。但他们终究摆脱不了诸夏文化的强大引力场。为了发展壮大,他们还是以中原诸侯为蓝本,吸收人才,创建制度。这一过程,其实扩大了文化的辐射圈。这些半夷半夏的诸侯出现,都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一词的内涵。中国这才从一个狭隘的地理概念,逐步演化为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
诸夏的世界最终还是拜倒在绝对皇权脚下
到了汉武帝的时代,统治者对同一人群在制度上的绝对统一,并在思想上也奉行同质化管理。这些先秦时代的封建遗脉,才最终亡于大一统的绝对权威理念。(完)

(来源:凤凰文化网,作者:冷炮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4-29 23:15 , Processed in 0.04993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