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355|回复: 0

给流行音乐一颗“中国心” 2018-05-14

[复制链接]

7013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015
发表于 2018-5-14 10: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立平、陈小奇、陈平原、李炜、李广平等表示——

给流行音乐一颗“中国心”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今,各种偶像养成,各种流行音乐打榜,各种粉丝疯狂,中国流行歌手在难以想象的舆论风暴中,被制造成身价堪比金价的“流行符号” 。然而,中国的流行音乐确实繁荣吗?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感慨:“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对音乐创作不满意,老百姓对我们音乐人不满意。 ”
  那什么样的音乐能流行,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呢?王立平在日前在京举办的“陈小奇词曲作品学术研讨会”上坦言,什么样的音乐能流行,这是萦绕音乐人一辈子的问题,而且是很难把握、很难总结的问题。但是,好音乐是有一个基本特性的,那就是雅俗共赏,能够让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听众喜欢。而词曲创作的基础是文学构思,如果没有文学构思,“想一出是一出” ,则很难周全。“中国从来不缺好音乐,老百姓热爱的作品太多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文革’时期,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现在,老百姓心中接受、还能口口相传的电影音乐作品有几首呢? ”王立平认为,音乐人要深入生活,如果“什么都能写” ,那写出来就是“一个味儿” 。音乐人要有不满足的、进取的探索精神,要做一个行者,每天都在追梦。
  陈小奇的大学同窗、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从文学史的角度切入,对王立平的观点表示认同: “流行音乐的词写作,是文学性很强的工作。 ”他感觉《菊花台》 《青花瓷》这样的流行音乐“意象过于密集” ,陈小奇的创作虽然借鉴很多古典诗词的意境,但其精神实质是与当代诗潮相衔接的。他认为,一个音乐人的“风格化”既是一种成功的标志,但也可能成为一种限制。对于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新生” ,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做法,目前通常的做法“符号性很强” ,却显得单薄。陈平原提出,流行音乐也要经典化,而经典化需要音乐创作者和学术界的合力。
  陈小奇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种音乐风格—— “中国风” 。对于“中国风”歌曲的理解,陈小奇认为是指以中国文化为底蕴,采取中国文化意象描摹世俗人情历史变迁,歌词采用具有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语句,并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形成含蓄空灵、写实与写意、古典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相交融的文化歌曲。
  在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等作品之后,“中国风”歌曲创作蔚然成风。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歌词创作为了标新立异,不惜牺牲语言的规范性,错误的歌词传唱比比皆是。汉语言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教授李炜认为很多所谓的“中国风”作品,乍一看好像“很中国” ,但不能细究。有的歌词对古汉语词汇、句子照抄照搬,既不是真的古典,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特点。创作者的“投机取巧” ,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非好事。“准确、规范是母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炜认为,歌词创作者要首先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学素养,以敬畏之心对待创作,才能写好母语作品、唱好中国歌曲。他希望有更多的音乐人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和坚守上,既能保持我国文人的传统追求,又能像现代学者一样进行创作,坚持中国文化自信,走出自己的流行歌曲之路。
  追随着陈小奇的脚步入行的音乐人李广平,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我们一直就是一个注重旋律的民族、注重歌词文学性的民族,不论流行的潮流怎么变,‘中国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3-29 08:04 , Processed in 0.06196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