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58|回复: 0

《蛊》:离奇与恶心的艺术

[复制链接]

369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17
发表于 2018-3-14 00: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蛊》:离奇与恶心的艺术

作者:世界奇妙不语(来自豆瓣)




作为导演,其实一生拍一部电影就足够。如《霸王别姬》之于陈凯歌,如《肖申克的救赎》之于达拉邦特,而桂治洪的一生一影是《蛊》。《蛊》像一部纪录片,因为在我看来实在详细、专业,但故事的丰富、精彩程度又远超于纪录片,几乎能在一瞬间就抓住观众,完全无视对方的职业、性格种种,这是纪录片所做不到的,因为纪录片受众有限。


    在深入到片子之前,先回答一个疑问——这不久前也是我的疑问。为什么片名叫《蛊》,而不是《降头》?全片讲得就是泰国的降头术,这与云南之蛊不太一样。事实上,泰国的降头术是中国云南及附近一带的蛊术与泰国当地巫术的结合,从源头来看,“蛊”与“降头”算是一脉相承,所以标题起名为《蛊》也不为过。此外,“蛊”可以延伸为“蛊惑”,这也是降头术的神奇所在,被下降头者容易迷失自我,做出怪异举措。


   《蛊》的开片,并没有在视觉上花很大的工夫,但在音乐上却特别用心。随着标题出现,极具南洋味道的民乐在耳旁响起,伴以人声咿呀,不断刺激着听者耳朵,将观众带入吊诡的情境遐想中,而故事也渐渐崭露棱角:树林,父女,天伦之乐,苍蝇,蚂蚁,终于被发现的弃尸。在影片的首段,安排了一个故事的小倒叙,即先被发现的弃尸为全片拉开了恐怖帷幕,而其被杀的过程和理由则慢慢堆填、补充。


    1981年的香港电影圈离3D还很远,但在桂治洪的《蛊》中却能发现很多伪3D的镜头,完全不是当代为了3D而3D才专门设置的动作,而是在桂治洪身上似乎有了3D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在降头师下“柠檬降”的过程中。当然那时候的他只是为了给特写而已,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无心插柳。


    《蛊》的后半段就是下降过程的实况再现,故事性变淡,所有的情节设置似乎只是为了给降头师下降的便利而已。结局自是邪不胜正的大俗,不提也罢。但这个时候,画面的颜色开始在三原色(红、蓝、绿)中交错,这样的设置其实非常有深意:被下降头者出现时,画面是充满了红色与蓝色,这两种颜色象征的两种极端,即表示被下降头者在这两色碰撞中所承受的苦痛与煎熬;而绿色就更好解释些,绿色常意味着邪与妖,与不善的降头师相配。


    七彩光晕是影片的另一大特色。当情节与“神媒”“降头”等玄妙神奇之事相关时,七彩光晕便会出现。当然,桂治洪并没有只是让它出现在画面中却不赋予其意义,在降头师下降过程七彩光晕是邪法之玄,而在片尾得道高僧降伏降头师时,这种七彩光晕便是佛光之圣。同时这一幕也拍的很巧,光晕与灯光并连,恰好在高僧头顶,熠熠生辉,极为神圣。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被奉为Cult片经典,和堪称前卫的恶心画面是分不开的。蠕动的蛆虫,满眼的蝇蚁,毫不作假,甚至为了表达自己不作假的决心,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出特写的镜头。下降时所用的蛇(还有蛇胆),鸡(抹脖子)也是真的,所以我才会在前文说是“实况再现”。


    从大来说,《蛊》非常的“原生态”,逼真的不像电影,不似口传的奇谈,像是新闻上报道的新奇真事,令人倒吸一口凉气。从小来说,镜头的设置又很有艺术感,不见粗糙。从我来说,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完全沦为桂治洪的教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5-2 22:37 , Processed in 0.04780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