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78|回复: 0

对话《夜莺》导演:中国像工地 巴黎像博物馆

[复制链接]

369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17
发表于 2016-1-4 17: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即便当时它并未在中国上映,却还是成为国内影迷最耳熟能详的法国电影之一。如今,《蝴蝶》导演菲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在很快到来的5月16日,国内影迷就可以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由李保田、杨心仪、秦昊、李小冉主演的《夜莺》了。

有人讶然于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竟出自一位法国导演。在日前与新浪娱乐的对话中,导演菲利普·弥勒透露了他是怎样做到“接地气”的:搬到中国长住、学中文,多观察,多提问。他看到很多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的娇惯、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的孤独;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群,公园遛鸟的老大爷,坐在胡同里的老太太……他把它们通通揉进电影中。而被问及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时,弥勒称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但他喜欢这样的都市感和活力感。相比之下,巴黎更像博物馆。


  受益于中法合拍协议 为拍片居中国学中文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合拍是怎么达成的?

  菲利普·弥勒:2010年法国当时的总统萨科齐访华期间,曾签署了一份《中法电影合拍协议》。之后不久我到中国参加一个影展,遇到一中一法两位制片人,我们一起聊,说为什么不拍一部合拍片呢?

  新浪娱乐:为这部电影进行了哪些筹备?

  菲利普·弥勒:我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讲一个中国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冒险,我从来没在中国拍过电影。2000年我参加过中国的影展,但待的时间很短,对中国了解得不多。我就在巴黎开始学习中文,并决定要到中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三年时间内我没做任何事情,一心扑在这部电影上。

  新浪娱乐:拍电影为什么要学中文?

  菲利普·弥勒:我觉得通过学习语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而且要在一个地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当地语言有所把握。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新浪娱乐:中国工作人员占团队多大比重?

  菲利普·弥勒: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人,录音师、化妆师、美术师是法国人,音乐来自法国一位顶级配乐师,后期也是在法国做的。我们的配合得很默契,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摄影指导,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有活力。

  新浪娱乐:《蝴蝶》在法国的票房很好,艺术电影在中国票房一直很难有所突破,这次拍摄《夜莺》有没有过商业方面的考虑?

  菲利普·弥勒:我没有特意植入商业元素,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接地气”(用中文说),哈哈。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渐提高,除了看娱乐大片以外,还是有很多人能静下心的。而且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电影,既有商业号召力,又能保持很高的艺术水准,《夜莺》不完全是艺术片。

  中国独生子女像小皇帝 想接地气靠不停提问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跟《蝴蝶》有很多共同元素,比如老爷爷和小女孩的设置,比如大自然和小动物,您是对这方面的题材很感兴趣吗?

  菲利普·弥勒:《夜莺》并不是《蝴蝶》的翻拍,故事并不相同。一开始我们确实想过拍一个中国版《蝴蝶》,后来我们推翻了这种想法。我们还是决定拍摄一个原创的、更符合中国现状的故事,只不过借鉴了《蝴蝶》中的一些元素。我听说《蝴蝶》在中国口碑相传,但我并不知道实际反响是什么样,因为它没在中国正式公映过,观众应该是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上看的。那个跟进电影院看不是同样的感受。我应该再不会做这种题材的电影了,不然大家以为我只会拍这类故事呢。我最不擅长战争、暴力等题材,但我知道怎么驾驭爱情片等等。

  新浪娱乐:从法国老爷爷到中国老爷爷,主人公在形象上有什么变化?

  菲利普·弥勒:法国和中国的爷爷都很慈祥,对儿孙都很好。但是在中国这种特点可能更显著一点,因为中国有独生子女政策,老人对独生子女的关爱会加倍。

  新浪娱乐:中国老人在照顾孙子孙女时,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感”?

  菲利普·弥勒:你说的这点非常对。在法国,老人对小孩好,大多是出于内心的喜爱,但是在中国他们确实有义务感和责任感。法国老人在孩子面前会有一种威严,孩子稍微一闹,老人就会阻止。而中国的小孩像小皇帝一样,老人对他们会格外有耐心,甚至整个生活就是在围绕小孩子转。

  新浪娱乐:这些人情世故在片中体现得很到位,许多观众都惊讶于根本看不出是法国导演导的。您是怎么接上中国的“地气”的?

  菲利普·弥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努力结果,拍摄期间演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很虚心地学习,花了很长时间问很多细节问题。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使我产生疑虑的事情,我都会问,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一个导演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拍电影,首先要做的是您的职业,也就是一个记者,不停地提问。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倾听。

  新浪娱乐:这个“倾听”的工作进行了多久?是在剧本开写之前吗?

  菲利普·弥勒:贯穿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其间不停地调整修改。


  公园遇遛鸟触发灵感 小鸟戏份靠训练无特效


  新浪娱乐:您最初是怎么关注到遛鸟人群的?

  菲利普·弥勒:我09年来到中国,住处离日坛公园不远。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看见几个老人把鸟笼挂在树上,老人们一起聊天,鸟儿一起唱歌。这种景象是法国没有的,没有人把鸟当成宠物,所以我很感兴趣。然后我就想出这个故事雏形,老人为了支持子女发展,跟随孩子来到大城市。等他们老了时,想带着鸟回到他们的故乡看一看。

  新浪娱乐:片中的夜莺象征着什么?

  菲利普·弥勒:我在几部电影里都有动物元素,我觉得动物是连通人和大自然的使者。我在创作《蝴蝶》时对蝴蝶一无所知,我看了大量资料,请教相关专家。这回创作,《夜莺》我也逛了很多北京的鸟市,跟养鸟的人交谈。影片开头李保田喂鸟吃面条是真实拍摄的镜头,没有运用特效,我们前期做了准备,鸟是经过训练的。拍摄时训鸟师的太太也在,她笑着说在她丈夫眼里,这两只画眉比她重要。这两只鸟可以从笼子里放出去,然后自己会飞回来。

  新浪娱乐:电影最后也是这样表现的,笼子打开了,鸟飞了一圈又回来了。以您的了解,鸟为什么还回来?

  菲利普·弥勒:因为主人喜欢它,爱它,它才会回来。以前我也无法想象,鸟出了笼子还会自己飞回来!


  对中国的印象:像个大工地 三十年内变化快


  新浪娱乐:在中国这么久,对中国有什么总体印象?

  菲利普·弥勒:我总觉得中国像一个大工地一样,到处都在施工。隔两三年再来,就会发现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在法国,想盖一座大楼首先要讨论很多年,中国建设非常地快。我很喜欢中国这种现代都市感,北京和上海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而且不会坐很长时间的飞机或火车,就能来到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里,比如新疆和广西。我的制片人已经在中国待十年了,很喜欢北京。当我回到巴黎时,觉得就像进了博物馆,那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太平静了。

  新浪娱乐:我个人感觉,您在片中传达出一种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意味,尤其是北京精英居住的高档社区,被您刻画得很冰冷。

  菲利普·弥勒:是的。我想传达一种生态观念,告诉人们中国不但有壮观的工程建筑,还有很多美好的乡村景致,需要珍爱和保护。我最早是学画画的,美学至上,想寻找更多的好风景,放进这部或其他电影作品里。这次去广西,就是走了很远的路,经过当地人推荐,找到了很好的取景地。可惜篇幅有限,有的地方只能用一两个镜头。之前我也看过云南香格里拉,但那里被其他电影用过了,而且气候条件也不是很适宜。

  新浪娱乐:除了城乡对比,片中也有很多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比如爷爷喜欢遛鸟,而孙女整天玩ipad。

  菲利普·弥勒:对。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在短短三十年内完成的。有一次我在胡同里观察一个老太太,她就坐在板凳上看风景。我难以想象她看着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来源:豆瓣电影,作者:何小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4-29 17:12 , Processed in 0.0615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