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279|回复: 0

一位九旬老人与新华社的故事2017-11-30

[复制链接]

2590

主题

0

回帖

83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96
发表于 2017-11-30 17: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位九旬老人与新华社的故事
                                边江
   2017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一天。经征得其本人及家属同意,我前往北京协和医院住院部的一间病房里。拜访了已经93年高龄的李言年老人。听李老讲述他与新华社的故事。
        他在延安时期走上新华社记者岗位
李言年先生1924年生于陕北绥德。1937年秋天,才十三岁的他就在家乡参加了革命,成为陕甘宁边区抗战剧团第二演出对的一名小演员。他们演出队先到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几个县巡回演出,年底回到了延安,住在延安城里西山下面的一个院子里。
       李言年说,那时干群关系非常融洽,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毛主席散步,见了面会互相打个招呼。朱德总理和林伯渠、董必武等领导同志经常到我们住的院子里看望大家。后来剧团搬到桥儿沟,和鲁艺成了邻居,作曲家冼星海常到我们院子来。他看我和刘炽有点文化底子,就叫我们两跟他学音乐,并给了我一把提琴让我学。我学了一个礼拜就把琴交还给他。说我文化太低,音乐是高雅艺术,我差的太远了,结果刘炽成了一个大音乐艺术家。我在家时只上到小学五年级,自己深感文化太低,一门心思想学文化,就找到边区教育厅长周扬。他问我你是哪里的。找我做什么?我说我是抗战剧团的,想去念书学文化。周扬说那好啊。1940年,我就被安排到陕北公学去学习。就在这一年,我在陕北公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我写了一篇两千三字的小说《烟囱》,发表在边区的一个刊物上。不久随着学校合并,我到了延安大学中学部继续学习。
        陕甘宁边区当时最好的学校是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其地位和名声相当于现在的北大和清华。1943年。组织上选调了三十多个同学分别到绥师和米中去学习(两边各分一半),我被分配到米脂中学。那是我的外语和语文学习成绩都是班级第一名。学习结束后,我就留到米脂中学,担任班主任并负责党总支工作。
      李言年说,1944年春天,我调到米脂县民丰区第四乡当乡支书(柳青在第三乡做乡文书),干了一年多,成天与农民打交道。非常愉快。我把搜集到的民间故事和谚语记了满满一本子。1945年秋天,我被组织调到绥德地委机关报(抗战报)社,从此走上了新工作岗位。
       1948年4月我军收复延安后,李言年被调到新华社西北总分社,《群众日报》社(当时为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李言年说,我从绥德回到延安只住了两天,就下去采访,围绕恢复秩序、恢复生产,写了一篇很长的稿子,刊  登  在《群众日报》一版头条。“一炮打响!”李老乐呵呵地说。
        难忘在三个新华社支社的战斗经历
随着形式发展,为了迎接胜利在望的西北解放的形式发展需要,西北总分社在陕西及周边地区相续组建了10个支社。加强了报道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4-16 22:25 , Processed in 0.06001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