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91|回复: 0

千古西秦 经典宝鸡2017-11-30

[复制链接]

2590

主题

0

回帖

83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96
发表于 2017-11-30 17: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千古西秦 经典宝鸡
撰稿/渭水
第五集 石鼓瑰宝
这十块其形似鼓,上狭下大,腹微鼓突,高约三尺,腹围六至七尺的花岗岩石非同凡响,它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陈仓石鼓。
唐贞观初年,秦王李世民登基,天下大定。十面陈仓石鼓的面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石鼓的发现地在位于宝鸡市渭河南岸的石鼓山,与北侧秦汉时的古陈仓城遥相呼应。
明正德年《凤翔府志》中《宝鸡县.地契》记载:“石鼓山,县东南十五里。山麓有石鼓者十,相传周宣王中兴所凿。唐郑余庆得七八,置于学宫......”《府志》中《宝鸡县图》所绘石鼓山位置与今宝鸡市石鼓山相符。
清代以前,石鼓山上早有石鼓寺建筑。20世纪60年代,原宝鸡市博物馆馆长李仲操曾多次在石鼓山进行考察。其时,石鼓寺已毁,寺址变农田。
1965年6月12日,李忠操、张凤彩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发现了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携立的重修石鼓寺碑,当即作拓,并手抄碑文。可惜的是,此碑及仅有的四张拓片,在“文革”中损失。
2004年12月26日,宝鸡学人依据李仲操先生的手抄碑文,重新携立此碑。此碑文于唐代记载相联系,对确定石鼓发现地有着重要价值。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任周方等人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石鼓山的茵香河发现,酷似鼓形的花岗岩石随处可见,其材质、颜色、形状,与十面石鼓几乎如此一辙。而且,在宝鸡地区干河等流域并未发现此类花岗岩石。这是石鼓最初发现地的又一佐证。
沉寂千载的十面石鼓,在唐贞观初年被发现,好奇的人们依稀看到,石头上居然有文字,笔走龙蛇,甚难辨认,被视为“天书”,认为是天赐神物。消息不胫而走,轰动朝野,可谓是十石激起千层浪!
诗人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人纷纷为石鼓吟诗作词,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称其“陈仓十碣”。在唐代,陈仓归岐州管辖,因此也有“岐阳石鼓”、“岐州石鼓”的称谓。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刻有记述春秋时秦国君猎祭活动的四言诗。这组诗共十首,分别刻在十面石鼓上,意在“刻石表功”“托扬传远”。这些斑驳的文字,难以准确厘定,但上下文字关联,四言文意亦可照循,记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面对一段被今人译释的石鼓文,我们回到了那个远古的岁月,随秦公所乘的鉴车奔驰,听秦公吟唱:水清道平,草木茂盛。仲夏之日,君王西行。领兵带马,猎祭祖宗。鉴车华美,装饰一新。雕刻彩绘,铃铛叮咚。弓箭硬长,镝族彤红。骏马如飞,兵伍威风......
时至安史之乱,玄宗奔蜀,肃宗在战乱中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十日,唐肃宗平叛,进驻凤翔。肃宗听到石鼓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将十面石鼓运下陈仓山,迁到雍城与文武百官赏玩。
陈仓县令薛景仙将石鼓迁到雍城以南后,因战事激烈,时局吃紧就将石鼓易地埋葬,,对外则说是石鼓毁失了。四十九年后,宪宗元和元年(公无806年)石鼓才被韩愈故人掘出。
石鼓迁雍南,又被二次掘出。这就为石鼓最初发现之地争,埋下了伏笔。对于石鼓的发现地,以及石鼓文的研究,引发了延续近20个世纪之久的学术争论。有诸多未解之谜,迷失在由西周到北魏的1700年间......或许,这正是石鼓的魅力所在。
史载;唐元和元年(公无806年),韩愈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大学府珍藏保护。直到元和九年(公无814年)郑余庆任凤翔尹,才发现韩愈的心愿,将石鼓移到凤翔文庙,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安身之地了。
石鼓走进文庙90年后,五代十国的战乱开始,石鼓存放地成为战场。战火中,文庙中的石鼓不知所踪。公元960年,华夏大地再次统一。消失多年的国宝石鼓不见音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宋仁宗读到韩愈所写的《石鼓歌》后,下达圣旨寻找遗失的石鼓。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子司马池,倾府衙之力广撒大网,终于使消失了百年的石鼓重见天日。但被找回的石鼓只有九面。早在唐宋遗失的“乍原”石鼓不见踪迹。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凤翔知府向传师,重金求得一份太氏石鼓文的拓本,拓本中居然保留有乍原石鼓的文字。他四处寻访石鼓下落,终于发现是一位屠户用于磨刀的石头,竟然是失踪了两百年之久的乍原石鼓。
宋徽宗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对石鼓更是珍爱有加。公元1110年,他下令用黄金镇字以示珍贵。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125年,金兵攻打汴京,命运多舛多国家石鼓,被金人所劫运到燕京,剔去黄金,弃之荒野。
   公元1234年,元朝灭金后,官至银青光禄我大夫、,兼御史大夫的凤翔府虢县人事王檝,机缘巧合的发现了被遗弃荒野的十面石鼓,将其保存在国子学,并派专人看护。之后,元、明、清及民国初期,600年间石鼓一直在安存于北京国子监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仓石鼓随故宫珍宝一起踏上了避难的迁途之程。前台北故宫博物馆副院长庄严,之子,庄灵的回忆道:1933年2月的一天,父亲接到院长马衡密令,让他负责把国子监的秦代石鼓包裹装箱,和故宫文物一起南运。
  一直存放在国子监的石鼓,其鼓上的字在石皮上,石皮已与鼓身分离,敲起来有“嘭嘭”之声。如果石皮脱落,石鼓就毫无价值了。
    经过苦苦思索,有专家使用韧性很强的高丽纸,用水浸湿后覆在石鼓面上,再用棉花将纸按进字口,待干后鼓面上的字就紧贴在石身上了。然后,再打包装箱,一路上都安然无恙。
1936年8月陈仓石鼓于故宫珍宝运到南京新库存放。1937年7月7日后,故宫文物再次迁移。文物分南、中、北三路先后迁往四川巴县、乐山、安谷山、峨眉。北路文物包括石鼓在内共7287箱,经徐州、宝鸡、汉中城、成都,最后迁到峨眉。
已故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当时负责押运宝物的那志良先生曾回一:文物经徐州、郑州到达宝鸡后,存放在关帝庙和城隍庙,有地面到房顶堆得满满当当。
由宝鸡至汉中的西汉公路宝汉段山势陡峭环险重重,其间要越过3000米高的秦岭,又值冰雪覆盖的严冬,每有一批车出行,大家都提心吊胆。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故宫的护宝人二经坎坷,几经曲折,逃过了长沙轰炸、重庆轰炸、贵州轰炸、成都轰炸;他们在绵阳不慎翻车,在峨眉遭遇大火,在重庆与肆虐的白蚁抗争;文物运往乐山的途中,年轻的朱学侃不幸遇难。
十多年间,拖家带口的护宝队伍不断增添新丁……漂泊岁月,石鼓数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保存完好。故宫人在一场堪称旷世传奇的文物南迁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当载入史册。
那志良先生在回忆中颇有感触道:“押运国宝途中,我才开始相信古物有灵,否则大家为什么总能在敌机轰炸千钧一发时安然离去。翻车、翻船时也安然无事呢?”
1945年8月,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故宫博物院重庆总办事处随即实施文物复归南京计划。1947年9月3日,马衡院长在北平广播电台作了《抗战时期文物之保管》的著名演讲。
历史证明,为避开战争的灾难性破坏,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物迁往安全的地方,南迁成为战时文物保护的可靠途径。
在经历南迁、西去、东返、北归的奔波,1950年石鼓十兄弟终于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这一中华国宝,与故宫文物精品在外十多年漂泊,饱受艰难曲折,而丝毫无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
石鼓文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加之一些字迹已残缺不全,其文其意蒙上层层神秘色彩,成为史代文人墨客所探讨的一部“天书”。
学富五车的宋代文豪苏轼也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旧闻石鼓今观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箱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多为石鼓作跋、作辨、作诗、作歌,临摹字体,皆未能全读。石鼓文仍为不解之谜。
石鼓的内证资料是原石拓本,时代愈早的拓本保存的字数越多,也就最为珍贵。在进行石鼓文研究过程中,最初人们以为乾隆间张燕昌摹刻的《天一阁》藏宋拓422字本为最。至清道光年锡山安国的后人在分家产时,无意中从天香堂的梁上得到安氏存石鼓拓本十册,其中三册分别以《先锋》《中权》《后劲》命名,皆为北宋所拓。锡山安国是明代一位收藏家兼印书家。在其收藏的多种石鼓文拓本中,以上三册最为精善。
   《先锋》存字480字,经郭沫若先生考证为北宋皇祐年间之物。《后劲》存字491,为北宋大观以前的有司监拓的旧贡本。《中权》经郭沫若先生考证为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时拓赐近臣的赐本。
这种宋拓被发现后,首先被当时的邑人沈梧所得,沈秘不示人。民国初秦文锦拥有了三种宋拓,在自设的艺苑真赏社影印发行。后秦氏将此三本宋拓售于日本东京三井银行的代理人河井荃庐氏,从此三宋拓归三井文库收藏。
1936年.郭沫若用刘体智所藏甲骨文拓本,交换到河井仙郎珍藏的安国三种石鼓文的照片,经复制刊于《石鼓文研究》。无疑,这给石鼓文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石鼓文作为国之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为研究我国文字、史学、文字学金石书法艺术等方面保存了难得的实物,为研究周、秦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
从史学观点看,石鼓文是史诗;从文学角度看,石鼓文每句为四言,遣词用韵,情调风格与《诗经》中先后时代的诗相吻合,展示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精深。
从文字学观点看,石鼓文介于西周周金文与秦朝小篆之间,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母体,成为研究中国汉字形体演变的珍贵藏品;从书法艺术品位看,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精品,堪称现代楷书的嫡祖,成为历代书法家崇尚临摹的书法体例。
郭沫若对石鼓文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有意识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战国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有意识的阶段。”
还有专家指出:从雕刻艺术角度来看,石鼓就地取材,天然成趣。鼓文上承大篆,下启小篆,笔法灵动,线条流畅,章法严谨,文字构筑结体一丝不苟,让历代书法家为之惊叹!
北京学者李铁华先生研究石鼓文后指出:“秦文公所营之邑就是古陈仓城,宝鸡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石鼓文是中华刻文字的鼻祖,开创了我国以石为文的先河,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独树一帜。石鼓、石鼓文,不仅是秦人物质文化的产物,更是秦人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秦人以其独特的秦文化风韵,超前的艺术创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当代城市正向着现代化的轨道不断扩展延伸,然而,我们不能丢弃宝贵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弃富于诗情画意的精神遗产。赌物凝思,千百年以来,石鼓的命运山重水富,几经沉浮,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成为一个名族忍辱负重、不屈前行的缩影。
2009年10月,在西秦宝鸡渭河南岸的石鼓山之巅,一座巍峨壮观的大型仿古建筑群中华石鼓园落成。在古钟洪亮悠长的音响伴奏下,石鼓阁举办的《陈仓石鼓》专题展览隆重开幕,备受韩内外学者关注的陈仓石鼓,重新掀起新一轮历史文化研发热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4-19 12:57 , Processed in 0.06691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