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47|回复: 0

绝顶论

[复制链接]

369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17
发表于 2017-9-4 17: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绝顶论

                         谷禾
……众山之上,不再有
更高的存在
唯星空,白云,空虚,和厌倦
一种伟大的荒凉
所谓江河
不过泥丸。所谓古今,亦不过弹指间
你看那千仞悬崖,如刀砍斧劈
等待着英雄纵身一跃
从一张滴墨的宣纸上,那诗的落差
与你的短暂晕眩
构成了古老汉语的神性
……继续向上,一只鸟在暮色里
怀抱经书疾飞
再向上,就剩一颗秃头了
你唤之太空,唤之寰宇。偶尔也称之绝顶之人
——唯一的白发,飞流直下三千丈


点评

这是一首写山巅绝顶的诗,换言之,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种有关高度的体验。登上绝顶,也就是来到了空间意义上人的肉身所能抵达的极限,因为目力所及之处,“众山之上,不再有/更高的存在”。然而,真的没有了吗?所谓的“极限”,本是就固有的坐标系统而言,但一种坐标之外还有另一种坐标,“极限”因而同时意味着“边界”,诗人登上绝顶,在穷尽了世界的一种标尺之后,又打开了某种溢出边界的可能。于是,从不在有山和人的所在,诗人看到了“星空,白云,空虚,和厌倦”,看到了“一种伟大的荒凉”。这是诗歌语言所打开的可能性,此中孕育有无限时空;至于那种“伟大的荒凉”,当然是“高度”所能带来的极致体验,它是一种近乎终极的命题,几千年来始终在人类的文学记忆中嗡嗡作响。

这首诗,从肉身意义上的“攀登”止步之处开始,一步步走向精神的“飞升”,借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它完整地呈现出了一场“继续向上”的虚想运动。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去实就虚的过程:诗人的脚下是山,是刀砍斧劈的悬崖,是泥丸般渺小的江河,它们在“纵身一跃”的“短暂晕眩”中渐渐虚化并被推远;诗人的头顶则是星空、是暮色、是“怀抱经书疾飞”的鸟,这之中既有实写、也有想象,“怀抱经书”一笔既呼应了前文“滴墨的宣纸”及“古老汉语的神性”,同时也有力地推开了一道兼具魔幻感与文化纵深感的想象之门。在诗的最后,山的“绝顶”与人的“绝顶”(头颅)在影像上合二为一,共同幻化入无尽的寰宇,其思大胆、其情壮阔;而“唯一的白发,飞流直下三千丈”一句,又像是风筝尾部的丝线,将这首不断飞升的诗与脚下浩大的人世生活隐秘地连接在了一起。



来源:中国诗歌网,特邀点评:李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5-16 17:26 , Processed in 0.04657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