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28|回复: 0

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诗人——读李青葆诗集《山水烟云》 2017-08-11

[复制链接]

7013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015
发表于 2017-8-11 18: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诗人——读李青葆诗集《山水烟云》
2017年08月11日06:40 来源:文艺报 翟泰丰

       

李青葆是著名的作家,又是擅长写古体诗、现代诗的诗人。他的《行走的风景》《屹立的风景》《心灵的风景》被诗坛称为“风景三部曲”,深受广大读者赞誉。近日,他的新作《山水烟云》发行后,引起诗坛关注,诗人们一致赞扬李青葆的诗在为人民吟哦,为时代引吭高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两次重要讲话后,李青葆更加坚定决心,做“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时代诗人、人民诗人。

        《山水烟云》诗集,诸多诗篇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而讴歌,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鼓与呼,再次体现了他为时代赋诗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责任感。《山水烟云》由五卷组成,包括五七言律诗、绝句、词、汉赋、楹联在内共计500余篇,以七律、七绝与词为主,多种形式与体裁交相吟哦,奏响了生态文明诗韵交响曲。

        李青葆诗集《山水烟云》,具有四大特点:

        其一、构思宏大,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李青葆出生在农村,出于一种天然的热爱,他的诗笔深情地赞美家乡田园景色。《小舟山烟雨梯田》系列诗吟共9首,是诗集中一组动人的篇章,书写了千年梯田史,点赞农业改革,“誓要青山增富美,乐将热血育甘甜。”描绘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一派山青水绿、政通人和的诗化风光。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在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表现农村大变化、大发展、大成就的同时,还歌颂了基层领导干部一心为民的辛劳,树立了新形势下农村干部的公仆形象。

        李青葆喜欢欣赏壮丽山河,他的诗词作品常常构思于大自然山水烟云之中,以诗的审美观照,遍赏江南丽水秀山、江北高山深壑,大河云涛,陶醉于蒙蒙烟雨,屹立于茫茫苍穹。创作境界开阔,构思宏大,文骨健美昂扬。浪涛飞瀑、千丈烟云,登山纵情于云海、入江驾舟于飞涛,壮哉,乐哉!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黄果树瀑布感赋》。首联开笔吟瀑:“飞流千丈下云空,化作黔山白玉龙”,这是黄果树瀑布的天然景象,人称“九天飞瀑”。接下来第二联诗人转笔,以人文喻自然:“壮胜黄河泻壶口,势如草圣舞狂风”,在诗人看来,长天大地之风姿,化作人文之语言、之文字,以文形表达物形,即诗人在注释中所讲的“以艺术喻自然”,这正是“天人合一”之必然。再看最后两联“遥看虹彩银帘外,长听雷声烟雨中。若问人间何可似,长征百战气豪雄”,诗人在黄果树飞瀑的烟雨雷声中,联想到气势豪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炮声,血战之豪气,英勇无畏,势不可挡。诗人以飞瀑喻长征,用瀑布之壮观颂长征之伟大,诗境更为开阔,诗意得到升华,灵魂走进了土地革命壮丽的战火。

        其二、感悟山河文脉,追溯大山史今。诗人在山水烟云中感悟祖国大好河山,心神却在追溯大山蕴含的文化史、革命史,感悟大山的文脉,领悟介中的浩然之气。登上井冈山,诗人情感激荡,当即吟来:“飞流直下势无前,跃入深潭起白烟。如诉如歌传远韵,追江追海作源泉。曾融热血滋千岳,更领征程汇万川。欲问神龙此何去,依然化雨洒江天。”从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朱毛会师,再到长征“汇万川”,井冈山见证的历史气韵滚滚而来。登上太行山,诗人又畅吟《太行山感赋》:“壁立苍穹气自扬,万山如剑斩东洋。风云含恨起焦土,刘邓挥师挺脊梁。日落神州星月亮,戈操陋室父兄殇。心中有梦不愁险,千里红旗展太行。”读者仿佛重新回到太行山军民艰苦抗战、英勇杀敌的场景,铿锵悲壮,让人感同身受。最后一联更是全诗的升华,歌颂了战士的信仰、人民的肝胆和“刘邓挥师”的“脊梁”。此后又再次身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口,诗人走进当年红军在反“围剿”战斗中两次攻破娄山关,两次进驻遵义的壮举,写下《娄山关感赋》:“斜阳引我上娄山,大小尖峰锁险关。弹洞犹存枪战激,雁声难忘血腥寒。昭魂碑耸凌云志,凿壁诗留动地篇。今日登临意难静,西风又起海中天。”激越的诗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由当年娄山关的“西风烈”,联想到今天风云变幻的汹涌海涛,感悟史今,发人深思。

        李青葆的山水诗反映的是自然与人文的辩证统一关系。大自然给诗人以激情,诗人又以生花妙笔予大自然以人文感赋。《山水烟云》中,他仰观日月之光华,俯察大地之文理,在山水中抒发心灵,在情物中感喟历史变迁,诗笔走进了神思的境界,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卷抒风云,相融古今。这些诗境界高远,诗韵深邃,朗朗上口,在写作方法上有平叙、有纪实、有抒情、有形象、有哲理,把握抑扬,抒发情采,万象入诗,善用比兴。

        其三、开拓思维,创新发展。“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诗人的创作抒情源于外在客体,而诗情的迸发,又有赖于诗人把对外在物的审美观照转化为自身主观的形象思维。外在的自然物是千姿百态、发展变化的,人类的社会活动也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故而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要“神与物游”,对变化发展着的外在事物予以新的审美观照,把握外在物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胆创新,开拓形象思维的新境界。李青葆作诗,就十分注重掌握外在景物与内在审美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声情中不断探觅审美思维之哲理,来去自如,勇于创新。在《猴年元宵纪游》一诗中,我们读到“梦中飞上广寒宫,喜于嫦娥饮两盅”。既在寒宫“携手共看众星灿”,又“下凡共赏万灯红”,尽管喜悦之情难分舍,嫦娥守规回月宫,诗人诗笔当即进入现代思维,“临别依依问微信,从今虽远若相逢”。穿越时空,从千载广寒宫,一步跨入当今的信息时代,描写了最前沿、最当下的现实生活,融古今为一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相辉映。拓宽审美新思维,探寻诗歌的内在哲理,用开拓发展的世界观看待外在世界,对外在五彩缤纷的客体进行内在审美创作,故而这种创作是在创新中发展的,是有生命力的、厚重的。

        其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气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向文艺界提出四大希望,其中首要的就是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读李青葆的诗作,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写景、写人、写事件、写史迹,无不深蕴于中国文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之中。《咏刘基读书处石门洞》一诗,石门洞在浙江青田县内,明朝国师刘伯温年少时曾在此处读书,青葆在诗中写了石门洞景物的幽深和高古,又以此地垂天瀑布喻刘伯温的品性与功绩,发掘中国文脉之深厚底蕴。“垂天飞瀑亦低调,融入清潭默默流”,名扬如瀑,心静若潭,高以事国,低调做人,这既是瀑布的天性和特点,也是刘基的崇高品德映照。“洞古千年锁星月,功高万代赋春秋。”高大形象在眼前,中国传统文脉深蕴其中。

        从《山水烟云》中,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李青葆在诗歌创作上的全能。这种全能与他的知识积累、诗歌美学修养是分不开的。李青葆坚持研读经典,既领略中国古典诗文共同之法则,又在创作中寻悟其文风差异,所以才能诗词歌赋,多种体裁相互贯通,与时俱进,赋予古体诗词创作以现实主义的审美创新。学古不泥古,旧体例,新命笔,在李青葆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诗人的文化自信。

        岁月无情、历史公正,李青葆在文坛、诗坛上的历史地位,将由人民审视、历史圈定。我为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歌唱伟大祖国和人民而赞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6-26 22:37 , Processed in 0.07223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