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163|回复: 0

中文报业先驱陈霭亭 2017-08-08

[复制链接]

1943

主题

0

回帖

625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53
发表于 2017-8-8 1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文报业先驱陈霭亭


来源:南方都市报




    陈霭亭像。





    □ 陈晓平

    香港《华字日报》、《循环日报》存续时间之长,在中文报纸中仅次于《申报》,地位尊崇,但两报的共同创始人陈霭亭却长期被王韬的盛名所掩。报业史著作对他的生平语焉不详,正误互见;他本人脱离报业后的洋务活动也鲜有记载。陈霭亭不仅是报业巨子,而且是洋务全才,王韬称他为“西学巨擘”,殆非虚誉。

    创办《华字日报》、《循环日报》

    陈霭亭(1847-1905),原名陈善言,又名陈善贤、陈贤、陈言,字慎于(王韬《普法战纪》),号霭亭,陈洪茂第八子,广东新会潮连乡人。陈洪茂世代经营典当,在广州及柳州、南宁、梧州皆有产业。1851年太平军起事,陈洪茂被掳,逃出后又被官府诬称“通匪”,不得已举家迁往香港。陈霭亭与其弟陈猷(辉庭)自幼跟随父兄学国学,后入香港圣保罗书院习英文,“每试辄迭冠其曹”,中英文修养俱佳(《新会潮连乡志》)。毕业后,在港英巡理府(The Magistrate’s Office)当书吏。陈霭亭与伍廷芳为新会同乡、亲戚,又是圣保罗书院校友,自幼结识,为数十年老友。

    王韬因上书太平天国将领,遭清廷通缉,被迫于1864年赴港避难。在港期间,除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外,1864-1867年间曾为西人罗郎也印字馆主编中文报纸《近事编录》;1867年底,王韬访英,据说即由陈霭亭接任编务。(陈鸣:《香港报业史稿》第94页。)陈霭亭与王韬交谊似开始于此时,两人也有着十分相近的新闻观。在系统阐述华人自办报纸的理念这一方面来说,陈霭亭似比王韬更早。

    1871年初,陈霭亭受聘英文《德臣西报》任副主笔,司理翻译事宜;3月11日,创办该报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确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新闻原则。该报虽由华人主持,但仍附属于英报。5月6日,该报发表评论称:“然华人居港者现以英俊鳞集……但无自设之新闻纸,则凡有要事关涉华人者,每欲传达而究不克自专,此中关系实非浅鲜。故西人恒冀华人有志之士,自设一新闻纸以便记录,且得藉扩闻之益。”(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增订新版,第161-163页。)陈霭亭借西人之口,代表港人表达了华人自主办报的愿望。

    1871年7月14日,陈霭亭发表《创设香港华字日报说略》,提出华人报纸须以“华人为其主宰”,宜“讲求泰西之事”、“知其政治之得失,悉其民情之向背”;创办华人主宰的中文日报,可以“佐中治而验外情”。(同上,第164页)陈霭亭以维护华人利益为己任,先后发表评论,抨击港英在供水方面歧视华人、反对港英的开赌政策。1871年6月3日,《七日报》发表《保民说》长文,指出中国当局应在海外华人聚居之处如澳洲(新金山)、旧金山、秘鲁等处设立领事馆,保障华侨基本权益。

    1872年4月17日,陈霭亭将该报改为《华字日报》。创办前5天,陈霭亭特发布《本馆告白》,强调这份新的华人报纸为“唐人自设”,其“译撰、遴选、命意、措辞,皆唐人为之主持,为之布置,而与西人无涉”。《华字日报》“上自国政,下迄民情,中权人事,凡船舶之出入、电报之迟速、货物之周流、价值之贵贱,载无不周,采无不遍,务期乎至新至真,俾一览之余即可了如指掌,是于行贾者亦大有裨益。”(同上)作为定位明确的商办报纸,《华字日报》承接《香港船头货价纸》的传统,也刊登船期、商品行情等信息,在言论上则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与后来有强烈倾向性的党派报纸迥乎不同,也正因如此,才得享长寿。

    5月20日,《申报》在《本馆自叙》中称,“兹者《华字日报》告成,主笔者为陈霭庭先生;先生以锐历之才,沉浸于学”“本馆猥承先赐,弥愧后尘”,承认《华字日报》创刊早于《申报》,对陈霭亭评价甚高。

    1873年,英华书院印务所停业,由供职该书院的黄胜发起,香港和记洋行买办梁鹤巢(梁安)、有利银行买办冯普熙、瑞记洋行买办陈桂士等集资成立中华印务公司,承顶印刷所的印刷器材,用于印刷书籍,同时准备创办新的华文日报,聘请陈霭亭为总司理,王韬为总主笔。从《华字日报》刊发的该公司告白看,主要股东(出资人)是上述三个买办,陈霭亭、王韬则是他们聘请的工作人员。

    1874年2月4日,中华印务总局创设《循环日报》(1874年2月13日《申报》),同样由陈霭亭任总司理,王韬为总主笔,但从3月13日起,总司理一职由黄胜出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陈霭亭退出《循环日报》?报业史专家对此有多种猜测,似乎都不得要领。实情可能是:《循环日报》开办初期,需借重陈霭亭的报业管理经验,陈氏并无长期为《循环日报》工作的打算,毕竟与《华字日报》存在一定利益冲突,纯粹是“扶上马,送一程”的友情客串;恰在此时,发生了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准备出兵侵台的大事,陈霭亭受前任台湾道台黎兆棠之聘,前往福建、台湾协助交涉事宜。没想到,此行却闹出一个震动朝野的“泄密案”。

    《华字日报》泄密案

    明治维新后,日本谋划对外扩张。1872年,日本封琉王尚泰为藩王,为吞并琉球的第一步。1874年2月6日,日本借口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渔民,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将台湾少数民族居住地称为“无主之地”,在长崎设立侵台军事基地;3月27日,日本水师官桦山资纪入台调查,4月4日组成征台军,5月7日在琅峤登陆,进攻牡丹社“生番”。

    1874年6月26日,《华字日报》登载了清廷5月14日处理台湾事件的谕旨以及沈葆桢6月3日上奏的应对策略,之后上海《新报》做了全文转载。有官员看到上海报纸,认为是泄露国家重要机密,上奏清廷。清廷下令严追。5月14日清廷谕旨的主要内容,一是通报日本兴兵台湾,二是重申“生番”地属中国辖境,三是派沈葆桢带兵巡阅台湾,四是要求福建官员调拨军队。

    经两江、闽浙官员调查,发现最早的新闻刊载于香港《华字日报》,“续查处主笔陈贤,即陈叆亭,广东新会县属潮连乡人,自幼入天主教,于六月间已到福建……现在台湾府城等语。”(《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九十九)沈葆桢到台后,调查发现,是原台湾道台黎兆棠向华字日报社借用陈霭亭,在台湾工作了三个月。

    黎兆棠,广东顺德人,以进士授礼部主事,充总理衙门章京,后入江西军营效力,是中兴名臣沈葆桢的老部下,精通洋务,于1869- 1871年间任福建省台湾道台。1874年农历四月,沈葆桢准备入台前,调黎兆棠为参赞。黎兆棠此前因病居乡调理,但一直关心台湾事务,很可能是提前约请陈霭亭入台打探消息。虽然黎兆棠在回复朝廷质问时,用含糊的语言搪塞了过去,但笔者高度怀疑,朝廷谕旨和沈葆桢奏折是黎兆棠提供给陈霭亭的。主持洋务的恭亲王,此时对沈葆桢倚俾正殷,没有继续深究下去,此事终于不了了之。陈霭亭出于记者的“职业病”,为抢新闻而不顾保密,确有过失。台湾著名掌故学家高拜石对此事有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沈葆桢故意放出消息,属于对日“攻心战”。此事真相究竟如何,仍有待论断。

    办理洋务

    陈霭亭属于坐言起行的人物,他并不满足于主持舆论,更重视实务。他长期以来主张对海外华侨实施领事保护,终于引起清廷重视。1878年,陈兰斌担任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大臣,聘陈霭亭为随员。9月28日,陈兰彬率领容闳等人拜会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由陈霭亭担任翻译。(陈兰彬:《使美纪略》,《近代中国》第十七辑第416页)

    1879年,陈霭亭出任驻古巴领事,1884年调任古巴马丹萨领事,1886年升驻古巴总领事。当时有大量华工在此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酷虐待,人身安全与自由毫无保障,死亡率极高,伤残者无数。陈霭亭跟第一任总领事刘亮沅一道,以中国与西班牙签订的华工条款和国际法为依据,据理力争,大大改善了古巴华工的待遇。1887年,驻美公使张荫桓称赞道:“古巴自中国设官以来,华人均享自主之利,非复仍前苛虐。”陈霭亭对在古华工进行普遍登记,每人发给正式的“出街纸”,避免了警察的苛扰。陈霭亭还为华工设立了中西学堂,争取到免费入医院治疗的福利待遇,为此事跟西班牙驻古巴总督反复交涉,并将问题提交给古巴当地议会讨论,最终迫使总督接受了他的意见(详见《张荫桓日记》)。

    陈霭亭回国后,被李鸿章派往洋务企业重镇开平煤矿,出任会办,后应盛宣怀之召入轮船招商局。陈氏家族是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幕后功臣。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得益于大量粤籍商人的资金支持,其中陈霭亭的四哥陈栋灿在募股方面出力甚大。九弟陈猷(字辉庭)为招商局服务四十年,长年担任招商局商董、总董,升至总办,他对招商局的贡献,值得做专门研究。六哥陈致祥负责开办烟台招商局,十弟陈宝秋、侄子陈兆桐,均曾负责广州招商局(《新会潮连乡志》)。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盛宣怀、刘坤一、张之洞被清廷指定与列强议办商约大臣,陈霭亭受命主持实际交涉,与英国商约谈判大臣马凯等人唇枪舌剑,尽力维护中国权益,但在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也只是尽力尽职而已(《辛丑和约订立后的商约谈判》)。

    伍廷芳:“他是一个完人”

    1905年秋,陈霭亭因劳累过度去世。笔者从《新会潮连乡志》中,找到陈霭亭“卒于沪宁任内,年五十九”的记载,按国人计算虚岁的习惯,推算出他出生于1847年。老友伍廷芳从报纸上得悉陈氏死讯,悲痛之至,特致函上海《字林西报》,写下深情的悼念文字,称之为“一个完人”。

    鸦片战争后数十年,香港无意中成为中国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涌现了一个十分庞大的“新人群体”。容闳、黄胜、黄宽从香港出发留美,为近代教育、印刷出版、西医前驱;在香港受教育的香山买办唐廷枢,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为洋务运动时期最杰出经营人才;伍廷芳得黎兆棠推荐,入李鸿章幕府,终成一代外交家、政治家;流亡香港的苏州文人王韬,因主持香港《循环日报》而名垂宇内。孙中山因缘际会,刚好处在这个“新人网络”的顶端。陈霭亭也属于这个“新人群体”的一员。他与王韬联手开创了近代中国独立的华文报业,戮力保护海外华侨,并在多个洋务企业中担任领军人物。近代中国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源自香港的“新人网络”;若仅仅对这些人物做个别研究,实难窥见其间隐秘;系统梳理晚清“新人网络”的结构、成员及其密切互动,或许将打开另一个新课题。

    陈霭亭在古巴时,迎娶一位西班牙裔姑娘伊丽莎做如夫人,伊丽莎跟随他回到香港,1890年产下一子陈焕庸,为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吴德邻《纪念陈焕镛院士》)。陈霭亭独力创办的《华字日报》,一直占据香港主流中文报纸地位,并由他的儿子陈斗垣、侄子陈止澜赓续办理,到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才宣告结束,写下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一段不朽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6-10 03:31 , Processed in 0.08109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