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212|回复: 0

九旬叶嘉莹:若不能将传统文化传给下一代,我对不起古人

[复制链接]

2230

主题

0

回帖

78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09
发表于 2016-4-11 20: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6年04月11日 08: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道正
九旬叶嘉莹:若不能将传统文化传给下一代,我对不起古人

“我为什么回到南开来呢?我一直怀念祖国。”年逾九旬的叶嘉莹6日晚站在剧院空旷的大舞台上,细诉乡思。
4月6日晚,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在天津大剧院开讲,回首其目睹战乱、背井离乡、身陷囹圄、亲人死难的人生经历。
叶嘉莹,别号迦陵,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为加拿大籍华人。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叶嘉莹再吟起这首1950年写的《转蓬》,当时她与故乡音讯全断,又遭遇“白色恐怖”,夫妻两人先后被捕,已别无栖身之所。
“我常常梦见我的老家北京,我进去以后院子还在那里,我也梦见我的同学到我老师那里,就住在后海附近的位置……”言及思乡往事,叶嘉莹将每一个梦中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从来没有忘记过祖国,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叶嘉莹介绍,不能回到祖国的时候,就讲杜甫的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我当年每每念到这个诗,感觉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有特殊的美好的效果和力量。”
怀着归乡的渴望,叶嘉莹把强烈的乡愁都写进了诗词里。她在哈佛校园内感叹“秋深客梦遥”“天涯人欲老”“从去国,倍思家”;1971年游历欧洲,欣赏山光水色之余,仍眷恋未能重返的故土:“早知客寄非长策,归去何方有故庐?”
“我回到祖国是1974年。”叶嘉莹终偿夙愿,她写下长达268句的《祖国行》长歌,开笔即云:“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谈及回国的情景,叶嘉莹显得有点激动,“当时飞机落地了之后,看到北京就流泪。”她甚至有点“妒忌”当晚听讲座的观众:“你们是生在多么好的年代,真是太幸福了,太美好了,你们没有这种战乱流离的感觉,所以你们不会珍惜,也不会理解,我是看到故乡的灯火就流泪。”
1978年暮春,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三个月。此后的二十余年,她的身影出现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免费教授中华古典诗词。
叶嘉莹2002年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2015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正式定居于南开园。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诗词,是因为我觉得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接受。”叶嘉莹说,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我的老师。
讲座即将结束,叶嘉莹先生却仍颇多感怀,在千余人雷鸣般的掌声过后,她表示:“我个人平生离乱经过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莲花是凋零了,但有一粒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6-10 01:46 , Processed in 0.05756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