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衡@北外 发表于 2018-8-9 09:09:19

给小草读首诗

给小草读首诗
(作者:李拜天)
为了活在珍贵的人间,我必须低下高傲的头颅
按住内心的澎湃和诗歌,假装随波逐流
只有来到旷野,面对一棵棵小草
才能抛开一切顾虑和禁忌
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呓语、说笑、读诗,想大声就大声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完全不用顾及任何人的感受和议论
那一片荒地,由于熟悉了我的声音
我每次到来,小草们都排成诗歌的队形
让我尽情的阅读

自从开始给小草读诗
我就彻底理解了那个对牛弹琴的人

点评

先从这首诗的结尾说起:“自从开始给小草读诗/我就彻底理解了那个对牛弹琴的人”。那个对牛弹琴的人叫公明仪,是战国时代一个贫民音乐家,弹得一手好七弦琴。在著名的《牟子理惑论》中,就记载了公明仪对牛弹琴的故事:“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对牛弹琴在现代的语境中,经常指称那些找错了对象,白费心思的行为。然而对牛弹琴的意蕴并不止于此,既使在牟子的记载中,也并不是说牛就听不懂音乐——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你得弹牛熟悉的喜欢的音乐才行!牛在这儿,代表着自然的物象,代表未受人类污染的纯粹之物。牛不仅通人情懂音乐,而且心无杂念,全身心地投入(掉尾奋耳蹀躞而听),牛,是我们心灵之琴的忠实倾听者。所以,清代大画家石涛就说:“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在《给小草读首诗》中,牛变成了小草,琴手变成了诗人,琴声变成了诗歌。显然,诗歌的原型(Prototype)应该就来源于牟子的故事。在旷野,诗人面对一棵棵小草,可以无所顾忌地朗诵他所喜欢的诗歌,想大声读就大声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诗人抛开了尘世的一切羁绊,一切干扰。那片荒地,几乎成了诗人理想中的朗诵剧场,一座开放的生机勃勃的诗歌剧场。那些数不清的小草们,排成自由的诗歌队形,它们才是世间最好的诗歌听众,它们才是世间最爱诗歌的听众。我曾写过一首名叫《很想对牛弹一谈》的诗,则似乎表达了另外一层意思:“在一头沉默大师面前/无论多么真诚,都是一个装字”。
(来源:中国诗歌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小草读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