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佚 发表于 2018-6-21 11:25:58

朱颖:“中国制造2025”为何引发欧美不满? 2018-6-21

朱颖:“中国制造2025”为何引发欧美不满?
发布/2018年6月18日 3:30 AM文/朱颖
来自/联合早报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的、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10年行动纲领,其目标是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该纲领选取了10大产业发展重点,基本上涵盖了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的高科技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战略性纲领。这个由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的制造战略计划,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与美国有何相关?但它确实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一个聚焦点,美国政府公布的相关贸易政策文件中一再指责“中国制造2025”。欧盟虽然没有与中国挑起贸易摩擦,但在“中国制造2025”的认知上与美国如出一辙。


欧美指责“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中国与欧美经贸摩擦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这是中国与欧美在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国以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冲突。从经济发展理念看,欧美认为,“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要替代西方国家的技术。中国希望借助发展高科技,用自己的技术取代外国技术,并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准备。“自主创新”和“自主保障”这类词语贯穿在整个行动纲领中,尤其“自主保障”是一个细化的目标。比如,该纲领打算在2025年底前,将基本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础材料供应商的国内市场份额提高到70%,2025年底前中国市场上40%的手机芯片由中国生产,70%的工业机器人和80%的可再生能源设备由中国生产。在欧美看来,这样“自主保障”是要把西方的技术产品赶出中国。中国可以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实现高科技不依赖外部的自给自足。这与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国际分工背道而驰。

也就是说,中国今天在利用西方技术发展自己,一旦实现了目标,明天就可以把西方技术赶出中国。中国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逐步用中国版技术取代国外技术,并且希望中国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然后,再用中国版技术扩散到全世界,与欧美争夺市场份额。从经济制度上看,中国举国力量实施“中国制造2025”,具体的措施包括: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补贴、公共资源的支持。仅资金支持就已让欧美自叹不如,比如,中国设立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其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约42亿新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在2017年6月已达到1390亿元人民币。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为178.5亿人民币。这些基金都是中国政府支持的产物,而德国政府为工业4.0仅提供了2亿欧元(约3亿1400万新元)的支持。美国的中国经济专家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认为,中国政府越来越像风投机构。中国中央政府的战略又带动了地方政府的热情。到2016年10月,中国至少有70个省、市和县级政府发布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并确定了具体的优先事项。比如,中国有21个城市和五个省的机器人补贴承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欧美认为,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系统地干预国内市场,以促进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使外国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利用行政力量,使外国企业在中国处于劣势。具体而言,在市场准入前的限制、许可证、法律法规和标准、安全审查、采购和招标等方面,对外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政策。而中国为了获取欧美的先进技术,利用欧美市场经济的开放,通过并购欧美企业来获得技术进步。自2015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和部分国有资本支持的私营企业,对欧洲智能制造供应商的投资迅速增长。中国对外国技术的追求有时甚至指向整个行业,例如,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半导体企业,都收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收购献议。当然,欧美并不认为“中国制造2025”会取得完全的成功,也不认为中国的技术进步会超过欧美。它们认为实施这一战略的动力是政策,并不完全来自企业。中国有一些优秀企业有技术进步的动力,但相当多的民营企业缺乏这方面的动力。2025年中国将会在某些领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但只是一部分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并且还要以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此外,中国制造业还需要补课,这一现实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欧美的不满集中在中国政府的具体做法上,即用行政手段推动技术进步。在贸易和投资趋向自由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得到政府如此这般的支持,与欧美国家信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差距太大了。仅从这一角度出发,欧美认为“中国制造2025”损害欧美的利益。(作者是上海独立撰稿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颖:“中国制造2025”为何引发欧美不满? 20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