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19 发表于 2018-4-16 14:47:26

国家大剧院2018五月音乐节将至 2018-04-16

国家大剧院2018五月音乐节将至
邂逅小提琴,品弓弦之美栏目:艺林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来源:中国艺术报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1804/W020180415690918378249.jpg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现场演奏 凌风 摄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将于5月9日至26日如约而至。不同于以往围绕某位作曲家或某种音乐风格开展一系列活动,本届音乐节首次以一种乐器——小提琴作为主题,以“名家·名曲·名琴”为主线,在为期18天的时间里,观众将邂逅由小提琴带来的18场“弓弦盛宴” 。
  本届音乐节在曲目选择上汇聚了从巴洛克时期的维瓦尔第、巴赫,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海顿,浪漫主义时期的门德尔松、帕格尼尼、布鲁赫,到20世纪的中国作曲家,将集中呈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曲家的中外经典作品。音乐节还特别策划了巴赫全套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帕蒂塔全集、勃拉姆斯全套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让观众近距离领略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届时,祖克曼、约夏·贝尔、法比奥·比昂迪、康珠美四位国际小提琴名家,以及吕思清、宁峰、黄蒙拉、黄滨、陈曦、刘霄等十余位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将共同演绎;田野里的圣马丁、欧洲嘉兰古乐团、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三大国际知名室内乐团,“艾莫森”“莱比锡”两大国际顶尖弦乐四重奏,以及墨尔本交响乐团、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等中外交响乐团将接连登台,打造一场场精彩绝美的小提琴音乐盛会。
  除了名曲和名家,名琴也是本届音乐节的一大亮点。小提琴制作工艺起源于意大利的克雷莫纳,这座小城在17世纪、 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同时也孕育了久负盛名的世界三大制琴家族——斯特拉迪瓦里、瓜奈里和阿玛蒂。在本届音乐节中,小提琴家将纷纷携带着出自制琴巨匠之手的珍宝级名琴登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将携耶稣·瓜奈利1734年制作的名为“里奇”的小提琴和斯特拉迪瓦里“克莉斯比小姐1699”两把名琴倾情献艺。作为本届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吕思清将小提琴演奏形象地比喻为品味红酒,“好的红酒一般有点酸,有点涩,但又不能太酸或太涩。小提琴的演奏就像红酒一样,有技术也要有情感,不能只追求一头,要达到技术与情感的平衡合一” 。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 17世纪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直到20世纪初,马思聪、何占豪、陈钢等中国作曲家,开始了小提琴音乐的本土化创作,贡献了大量具有中国气韵、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刘育熙是“刘氏三杰”刘北茂、刘半农、刘天华的后代,受父辈影响,他对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深有感触,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如今,80岁高龄的他将亮相5月10日的开幕GALA音乐会“琴弦上的中国” ,与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江枕毅、蒋熠颖携手,并同指挥家谭利华和北京交响乐团一起演绎中国小提琴里程碑式的作品《梁祝》 ,以及刘北茂的《怀念祖国》 、刘天华的《良宵》 《悲歌》 、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曲目,刘育熙还将演奏《白毛女》选段《北风吹随想曲》 。“20世纪,中国音乐家开始了小提琴创作的探索,这一探索过程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交汇与互通。当下,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不仅要努力在各类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还应思考如何创作出真正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中国的小提琴艺术。 ”刘育熙感慨道。
  2012年起,国家大剧院在每年的五月音乐节期间都会策划多场“走出去”公益演出。据悉,本届五月音乐节将开展20余场“走出去”公益活动,演奏曲目以弦乐作品为主,演出形式涵盖独奏、重奏与合唱,在一曲曲耳熟能详的旋律中,把美妙弦音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大剧院2018五月音乐节将至 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