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衡@北外 发表于 2018-1-8 11:03:23

低处的痛

低处的痛

                        风清扬


我登上大别山西南麓的最高峰
远处的村庄异常安静
土地已交出所有的果实
秋风在哭泣
从青禾到结穗,满脸泪水
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这样的哽咽

父亲是唯一能在这山坡上
一坐就是一天的人
他的羊群和他一样
一生都未走出牧羊鞭甩出的弧线

越来越多的人
都退向远方,包括我

父亲走了,村庄就低下几分
羊群走了,村庄又低下几分
没有年轮的茅草疯长
村庄越来越小
点评
中国人的“故土”情结特别浓厚,我的宁夏朋友对我说,他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看见了那棵大槐树就看到了家乡。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故土”。在世界文学中,这种描写“故园家乡”的作品总是特别感人。这首诗也是这样的,诗人以分行方式描写自己老去的村庄,层层递进,口吻虽然和缓,但在情感推进上却营造了对村庄的那种不依不舍、难以割离的氛围。比如,“我”登上最高峰,发现村庄“异常安静”,在这里诗人连续用了三个情绪词:“哭泣”“泪水”“哽咽”,把一首诗想要的东西渲染起来了。紧接着讲到“父亲是唯一能在这山坡上/一坐就是一天的人/他的羊群和他一样/一生都未走出牧羊鞭甩出的弧线”,父亲因为老了,或者是乡情的羁绊,到现在依然留在村庄。但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大潮很快就影响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大家都外出务工去了,在诗人的想象场景里(我更愿意是诗人的想象),“父亲走了,村庄就低下几分/羊群走了,村庄又低下几分”,这种“低”,不仅是明指,还是一种要命的暗示,如果父亲没了,“我”也就对村庄疏远了几分,那么,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多,村庄在今后将沦为一种象征,直至淹没在历史长河。整首诗歌虽然直白,平铺直叙,但情感真挚,认真反思,很好表达了“痛”的主题。
来源:中国诗歌网,特邀点评:顾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低处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