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文化
查看: 275|回复: 0

风筝使松散的天空充满张力 | 八零

[复制链接]

369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17
发表于 2015-12-18 1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八零,1980年生,安徽人,中学教师。出有诗集《忧伤的南瓜》。


神秘之事

我想做一名动物
看电视的时候
张着眼睛失眠的时候
做饭的时候
除了进动物园之外的任何时候我想做一名动物
腿多一些
我的要求不高
就是腿多一些甚至不想是哪一种动物
多几条腿是神秘的事
至少可以自己跟自己做游戏
三条腿合伙
去琢磨怎么样才能
将第四条腿别倒


骑车少年

他骑着自行车
将铃铛按得当当响
不是在人群
而是在寂静的野外
除了那些草木及隐秘处的生命
没人听到铃声

这是一名尚未成熟的少年
喉结刚刚突起一点
当他的手掌刚离开铃铛
又在喉结上按按

越过这片田野
他将进入一片闹市


乡村录

那一年我在古战场的
废墟上,掏螃蟹。
那是童年的唯一乐趣。
小小的惊心:蚂蝗,蟾蜍,蛇……
我感到羞愧,
我打扰了它们安静的生活。
其时,我的外公
正在高高的河岸上摘棉花
小小的惊讶:有一次,阳光灿烂
从幽暗的洞穴中,我掏出来
一只腐朽的头骨!
正值春天,万物都在复活
我手捧一只无名的头骨
没有太多惊慌。我的外公正在大地上劳作
天空开阔,万物
都在复活……


当我想到人,我感到……

第一个掌声
与最后一个是艰难的
今天早晨,当推开房门
满院的阳光照在秀美的楸树以及我的身上
我向着苍茫的四野点头
进而更加坚信了上述判断
如果需要补充,无非是:那些在微风中频频击掌的树叶们
它们一生都在相互赞美
却从不发生多少声响


独居小记

那几个月我唯一的事
就是将山中的石块翻了个遍
那些白色的石头,那些粼粼白骨。
它们的髓是一些
我叫不出名字的活物。
那几个月我因俗事而稍感悲伤
便在山间住下
为疗治内心的迷茫
我改变了那些石头的方向。


演出队

演出队来到我们的小区。
正对着我的窗子。那时我的书
正翻到它的第一页,
记录着吉普赛人向马贡多人
展示来自东方的杂耍技艺。
哦,偶然的契合,
比表演本身精彩得多!我决定出门,为了不让孩子失望。
不过楼梯走到一半,
我们又回去一次
我忘记合上那刚看过一页的书。


风筝史

风筝使松散的天空
充满张力。
大风筝小风筝
构成另外的人世。
他们把它们做成各种动物
而我的风筝
是人形的,
它冲到天空像个放牧人
后来我的风筝
死掉了,
它的动物们推倒了它们的皇帝
从此天上再也没有人的踪迹。
但是我很怀念我的风筝
毕竟,它曾使松散的天空
充满过张力。


侧记

昙花不开花的那段长时间里,
它一定不会总是想着开花的问题。
也许它在想另一株昙花呢?
在想如何才能比它晚开,开得更短
甚至看谁能憋住劲,不开。


别处生活有惊喜
八零

写诗多年,最大的感受之一便是:书写令狭仄甚至沉闷的生活,时时处处充满了点点滴滴的惊喜。这惊喜,是那“别处的生活”,通过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我的精神世界里去的。没错,别处的生活,那远离了庸常状态的暗落里的隐秘事物,频频向我招手,仿佛在说:“哦,来吧兄弟,别站在人流里发呆,快到我们这儿来!”

无论是风筝、乡村古战场景物,还是碰触的树叶、山间的石头、昙花,这些诗歌貌似远离了人,却总还是被人的所谓思想纠缠。像古人,例如王维所做到的那样程度,只能令人仰止了。好在,这些诗歌都尽量地被“开放”了一些,它们不是死的:既然摆脱不了(除非死亡)人自身的束缚,那么就赋予它们一些“另类”的生命感吧。即便像《神秘之事》那样的诗歌,我也将“人”的想法带了进去。于是,我发现我完全成为了另外的自己,变作一只四条腿的家伙,并产生奇思妙想:“三条腿合伙去琢磨,怎么样才能将第四条腿别倒。”我清楚这完全是在“无中生有”。而我更多写下的何尝不都是如此?所以这别处的生活,很多情况下,并非建立在公认的物质之上;那些带着镣铐的沉重书写有时候并不是我之所爱。不错,这是游戏,我需要费神弄出个神秘“春秋大义”来吗?至于阅读者感受到什么,就不是我要想的事情了。

于是,我越来越理解了“艺术是一种后退”这样的说法。后退的前提是什么?是分身术!与生活,与世俗之所爱,与自身——相分离。这便是一种诗的状态。前提是“当一切安静下来”。而事实上,一个世界静默,另外一个世界又喧哗起来:那来自于隐性存在空间的情感之流,总会适时地将你团团围住,使你发出幸福又悠远的怅叹……

它们以神奇的表情再次叫我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惊喜,而我呢,我必须要不停地从“一个别处”走到“另外的别处”。这是一次又一次愉悦的旅行啊。越写,越“不写”。那时而任由思想远游,时而又回归切身生活的写作状态,令我愈来愈感到了人这种生命的神秘与多彩。我知道诗神在眷顾我,以更多的喜悦在回报我。于是,诗人便永远颠簸在路途上——那是条神秘、莫测,阳光遍地、又秋叶碎乱的路。他们哪里知道满足啊!亟待着更新鲜的所在,以安放不安的灵魂。这意味着新的分身术要继续施展下去,一小再小,就像核裂变出现的那种情况。

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死亡是个头,却又如此乏味。但是有雄心的书写者同时也坚信,最终的分身之术并没有结束:当一切都归于沉寂,偶有人再次翻动他那些遗篇的时刻,新的分身仍在继续。

来源:《诗刊》2015年4月刊下半月号“双子星座”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方现代文化论坛 ( 粤ICP备2022009442号-1 )

GMT+8, 2024-6-3 02:28 , Processed in 0.06692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